我慢心是什么,慢心律又叫什么

曾经我在31、2岁时,有些自豪得意,我常是红眼班机的空中飞人。为了陪伴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妻子小瑜,因我们两人虽都身在美国,但相距数千里之远,于是搭飞机来回成了最佳选择,而我也总挑选那最晚的班机,依依不舍的离开。特别上了飞机后,我并未入睡。因当时我身在矽谷科技业,正为工作打拼,且还一边攻读EMBA学位,于是当飞机坐稳后,我总是拿出作业,并抢在降落前,完成功课。虽然熬

曾经我在31、2岁时,有些自豪得意,我常是红眼班机的空中飞人。为了陪伴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妻子小瑜,因我们两人虽都身在美国,但相距数千里之远,于是搭飞机来回成了最佳选择,而我也总挑选那最晚的班机,依依不舍的离开。

特别上了飞机后,我并未入睡。因当时我身在矽谷科技业,正为工作打拼,且还一边攻读EMBA学位,于是当飞机坐稳后,我总是拿出作业,并抢在降落前,完成功课。

虽然熬夜未睡,却觉得颇有成就感。江山美人,都兼顾了。

大概是如此习惯,让我回到教书后,仍总把出国行程,排得紧凑异常。最夸张的一次,有场远在美国的研讨会,我算准于当日清晨抵达机场,再几乎分秒不差地到达会场,而等研讨会响起结束掌声时,我又宛如听到起跑枪响,转身冲刺,赶赴机场回国。

但几年下来,却渐渐觉得,有些「忙茫盲」。理论上,是获得到了几个小时或半天、一天的光阴,但怎么好像却失落了更多?

最初,我也试着说服自己:「没办法啊,工作本就这么忙。」不过,若我们经常与自己对话,或听从建言,便容易明白,人生正是因为忙,才更要花时间让自己「慢」。

故于几次「慢」之中,我明白了真正的收获。如后来的海外研讨会,我会试着让自己多留一天。因数字算不出的是,多留这24小时,对于往后的工作,竟有意想不到的功效。原因很简单,在多留下来的时间里,我和其他与会的专业人士,共游当地城市。于是,不仅见识了新的人文风光,更与相同领域的工作者,多了一份难得的情谊。

在不疾不徐里,才能看得见深度。如当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与相同的知识碰撞后,会有哪些不同角度、却同样精采的火花?这些心得,很难在1、2个小时的演讲中呈现或吸收,但透过结伴同游,我们慢慢会看见,并渐渐互相启发。特别,当一同「玩」过、一同见识美景与美食,与仅仅一同出席研讨会,那又是不同友情,于是当各自返国后,我们也会更常联系,在人生中互通有无。

我慢心是什么,慢心律又叫什么

但让人好气又好笑的是,即便理智上知道要「慢」,但实际行为上,却需要不断的练习。如我自2013年起,陆续参加国际六大马拉松赛事。但最初几回,我总觉得飞来国外跑马拉松,难免耽误职场正事,故总把行程压缩到最紧,最好是傍晚飞抵,隔天凌晨就跑,跑完再冲机场。

但渐渐地,感觉还是少了些什么。于是我又回头,开始拥抱「慢」,如刻意于比赛日前后,多留下几日空白,与一起练跑、一同参赛的好友们,体验这座城市

只是这回,还是不够。除了欣赏赛道风光、城市人文,增进跑友间浓浓情谊外,总好像仍少了点什么?特别当通过终点线,在那万头攒动、加油声不断时,好似少了一种声音。后来我终于想明白,在响彻云霄的欢呼声中,我却不见家人们的脸庞。

所以当2018年,跑完凄风苦「雪」的波士顿马拉松后,隔年我决意,继续参赛。但这一次,我特别询问了即将就读研究所的大儿子:「要不要跟爸爸一起去?你来帮爸爸加油吧?」大儿子欣然同意。

于是整趟旅程, 不仅只是一场马拉松。我们父子先一同观看大联盟比赛与NBA球赛,然后我也安排参观耶鲁大学,以及我的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与颇负盛名的MIT多媒体实验室,当然,在地美食、龙虾大餐,也是必然造访的行程。

一直到我们父子抵达波士顿的第5日,才是正式的马拉松赛事。 2019年的波马,起初略有小雨,但很快放晴,我得以享受赛道风光,而最为不同的,当是在终点线前,我看见了儿子的身影,并在他的呐喊加油声中,跑进终点。

赛后隔日,我要飞回,而大儿子则要继续展开他的纽约之旅,一探美国的人文风光。或许我的马拉松棒子,甚至世界观,就在「慢」之中,传承给了大儿子。回国后,我在自己的网路日记上,以8个字总结这趟旅程:「父子同游,快乐无比。」我这才发现,波士顿马拉松虽有跑完,但似乎早已不是主角,我因「慢」,得到了更多。

慢,能够父子同游,慢,也才更能够回头感恩。特别当我们踏入职场,当我们成家立业,当我们的孩子成长时,那么无可避免地,我们的父母也正逐渐衰老。

而常常父母的老,我们竟没有察觉。一来父母不愿我们担心,总是报喜不报忧,二来我们工作繁忙,稍得空时,也总忙着陪伴孩子、妻子,这些虽是生活真实,但也掩盖了人生最重要的事:父母最需要的,正是我们的陪伴。

我慢心是什么,慢心律又叫什么

能有固定时间与父母相伴,当是最好,但我们即刻能做的,更是邀请父母,参加一段我们原本就有的旅程。如职场上的员工旅游,很多人会带男女朋友,或是妻小同行,但其实,那不也正是邀请父母的最佳时刻?如我自己,便把握机会创造三代同游的珍贵记忆。 2019年夏天,台大EMBA、我带过的导生班,举办三天两夜的活动,过往我们都是带着孩子同行,但特别那一回,包含我母亲,共有4、5位长辈,一起同游。

旅行的挑战之一,是我两个长大成人的儿子愿否同行?这点我原先也拿捏不准,但是当我告知他们,这回奶奶很难得也会与我们同去时,两个大男孩都开心不已。

挑战之二则是,三代同游会不会顺了姑意,逆了嫂意?当年龄大不同,喜爱也应该不同。所幸主办同学心思周到,如同是登山踏青,却区分为路跑锻炼组与惬意散步组,于是众人都能乐在其中,且于第3日活动,更安排了不分年龄,都能同乐的农村生活体验。

于是,我看见了母亲的笑容。母亲因有几位与她年龄相仿的长辈,可以闲话家常、天南地北,但我想她老人家更开心的当是那几日,儿孙都在她左右,如此空间,让她回忆起了过往,带来了心灵上的温暖。

太快的人生都让我们忘了曾经,甚至是当下。不妨就「慢」下来,与父母去吃一顿晚餐吧,也不要急着走,且珍惜这一餐的时光,并用心看看他们的脸庞、瞧瞧他们的动作,也许我们会看见不同,明白更多。

说完了「 慢」, 还是得谈一谈如何「 快」。因为若没有「 快」, 人生也很难「慢」。如在2018年下半年,是我行事历满档的期间。原因是,我出任台大副校长一职,而且原先的行政工作仍在,仍有管理学院院长的职责在身,其中忙碌,可想而知。

特别我的一群跑友、马拉松同好们,都十分「同情」我。他们深知,练跑必得花大把时间,且不进则退,若无时间锻炼,那身手必然退步。

但让众人吃惊的是,在最为忙碌的期间,我的总跑量竟不减反增。每月练跑超过300公里,甚至于12月,我更跑了365公里,而在比赛赛道上,竟还打破了自己的最佳纪录。

能如此办到的关键,正是我比之前更加勤快、更加懂得割舍。如于清晨6点起床后,我就摸黑练跑,然后准时上班,当工作一整天,晚上7点左右,天色暗下时,我则再去跑上一轮,且拜运动流汗之赐,到了晚上总是睡得特别香甜,如此周而复始罢了。

有趣的是,许多人都以为练跑是件苦差事。但其实,将运动安插于工作之间,如此不同松紧转换,反倒成为大脑的最佳休息。甚至更有趣的是,许多原本卡住的难题,我竟都是在运动中或冲澡之际,「自然」有了新的想法,豁然开朗,让大脑重新开机。

我颇为同意这句话,但这句话没说的是,要能有时间「浪费于美好」,就必须「割舍不重要」,故我在最忙碌的期间,仍保持充实书籍新知,但甚少慢条斯理的看电视。

我们若能先明白,生命要留给哪些美好,自己心甘情愿为何而「慢」,是要陪伴家人、伴侣或是锻炼健康?那我们的其他动作,就会自然快些,少上许多时间。就像,我年轻于美国、跳上红眼班机时,虽总是很赶,却每每甘之如饴。因为最美好的时光,我总保留给人生最重要的人。

练习享受「慢」,练习为「慢」而快,那便是生活,便是最美好的速度。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