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这世上的难事,「知行合一」肯定在内。许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得不好」。这种困惑在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不免遇到。有些人走出来了,有些人却始终困在其中。走出来的人看得明白,而困在里面的人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付出再多的心血努力,也无法达成一次持续的行动?在他们心里,始终有这样一种执念:自己现在不做,是
细数这世上的难事,「知行合一」肯定在内。
许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得不好」。这种困惑在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不免遇到。
有些人走出来了,有些人却始终困在其中。走出来的人看得明白,而困在里面的人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付出再多的心血努力,也无法达成一次持续的行动?在他们心里,始终有这样一种执念:自己现在不做,是因为还没找到最好的方法,等找到方法后,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于是他们在寻找、收集道理的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阅读了很多有道理的书,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却始终不能去身体力行。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担心方法不是最优的,贸然行动会走上远路等,殊不知,这样的观望、等待本身就无效率可言。更使人困扰的是,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动力反而越弱,因为似乎总有更好的道理等着我们去发现。
「知多行少」就像是一个死结,越拉越紧,以至于许多人眼看着自己成为「认知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却不知如何是好。当他们看到同辈,甚至是后辈通过扎实的行动而功成名就时,那些懂得的道理就会一股脑儿的化为焦虑倾泻而出。懂越多越焦虑,无力之下,索性就自暴字弃。
很多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的阶段,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远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很多人不愿意行动的原因是:在开始尝试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做不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然后就放弃了。
这个观点看似合理,实际上非常可笑。从大脑的学习机制推断,无论是学习一项技能,还是养成一个习惯,背后都是相关神经元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关联过程。那么在一开始、在神经元关联很弱的情况下,做不好是正常的。
我们无法在刚学琴时就弹出流畅的曲子,也没办法一下子轻松地坚持早起。在做不好的时候,我们要先想想自己的现实状况,给神经元更多的关联时间。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好,我们还要学习什么呢?
但很多人认为自己必须有绝对优势或极大的兴趣和天赋才愿意行动,否则就直接放弃。就像小孩子在玩游戏时必须保证自己能赢才愿意玩,否则就不玩了。可是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了,我们应该学会用更成熟的心态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即使做不好,也要持续练习,给神经元留够关联时间。
「心智图」的发明人东尼.博赞曾描述养成习惯时大脑的工作情况:
这也间接证明:只要不断练习,神经元之间的连结势必越来越强,即使你感觉自己暂时在退步,也不要气馁,因为你可能进入了学习的平台期。
希望和耐心都藏在你的刻意练习里,藏在不断强化的神经元连结里,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件事,只要持续练习,你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做得好,总有一天,你会真正体验到那种「做到」的快感。
道理不可能很快实践,道理也不会轻松实践。我们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少。这也引出了人们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欲望太多。
面对「道理都懂,就是不做」这个问题的人,通常并不清楚真正完成一件事需要花费多少心力,因为他们很少真正主动去好好做过一件事,所有的想法都只在脑海中盘旋。
但凡真正主动做好一件事的人都知道,那并不容易,无论是从学会弹钢琴到弹奏自如,还是从养成早起习惯到终身坚持早起,都是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要打破这个执念。而打破执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著眼于现实的改变,毕竟最后的结果是最好的「裁判员」,如果学习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改变,那学再多又有什么用?
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受到:
一篇文章、一本书就算讲得再有道理,倘若最终没有促成自己改变,我便认为读这篇文章、这本书的过程是无效的学习,因为在需要的时候,找不出让我频频点头的道理,所以尽管它们讲的言之有理,但实际上跟我没有关系,我便会大胆的舍弃。
当「改变」成为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准后,我们的学习量可能会下降。也就是说,当你真正明白「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的道理时,网路上所有关于「目标聚焦」的文章对你都不会再有吸引力,但如果你并没有明白,那么你依然会在看到类似文章时觉得很有道理,然后继续把放到我的最爱档案夹里。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100件事不如改变1件事。真正的自我成长不在于懂得多少道理,而在于改变了多少。
所以,尽管放心的抛弃「懂得很多道理」的执念吧!在抛弃时,还要真诚的为自己开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知而不行的人实在太多了,只要你有所行动,就可以超越许多人。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途会更加清晰。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