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伤害,只能等伤口自己复原吗?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什么?我在遇到网路霸凌事件之后,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但在讨论之前,我想先和你分享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在面对伤害时,其实很容易落入自怜自艾的情绪中,觉得其他人都是坏人,特别可恶;有时甚至会将那些理性分析状况、或真正关心我们的人,也划分到「坏人」。这样的心境,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美国精神科医师卡普曼(StephenB.Karpm
面对伤害,只能等伤口自己复原吗?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什么?我在遇到网路霸凌事件之后,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但在讨论之前,我想先和你分享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在面对伤害时,其实很容易落入自怜自艾的情绪中,觉得其他人都是坏人,特别可恶;有时甚至会将那些理性分析状况、或真正关心我们的人,也划分到「坏人」。这样的心境,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美国精神科医师卡普曼(Stephen B. Karpman)提出一个「戏剧三角形」的理论,用来描述人在遇到冲突事件时,可能会陷入的情况。他指出,当人处于受伤的情境,有时很容易陷入一种「可怜的我─可恶的你」的情绪之中,接着将自己带入「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三角形思维框架。还记得我们上一篇讲到的「失落五阶段」吗?这样的心境特别容易发生在失落历程里的「愤怒、指责」阶段。
想像你的人生是一出舞台剧的剧本,而你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当生活中遇到各种事件时,你就会很自然地依照情境,将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者带入不同的角色,进而产生互动行为与沟通方式。接着让我们依序来认识这些角色。
● 受害者—「可怜的我」
当你觉得自己受伤了,就会出现「可怜的我」的念头,也就是心疼自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最倒楣的人。这样的念头,我们往往会描述它是一种「侵入性」的思维模式,因为它会没由来地一直浮现在脑海里;它也像「反刍」一样,令你不断咀嚼,反覆沉溺于负面感受。越是这样想,越容易陷入「我只能被动地挨打」这样的受害者思维。
而「事情不会变得更好!」「我永远不会有安全感了!」等负面想法,或你本身就有一些容易紧张或高度敏感的特质,都会让你更加陷入受害者情绪里,并感到越来越不堪负荷。在受害者心境里,我们很容易看不见自己也有能力负责,将问题外部化,认为都是外来因素造成我们的困境,也无法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有能力改变的。
● 加害者—「可恶的你」
有受害者,便有加害者。当我们找到一个能够责怪的「可恶的你」,就能将自己受到伤害的负面情绪与责任,统统丢到这个「加害者」身上,削弱自己需要承受过错的风险。
人对世界的认知需要清楚的规范与标准,包括「对与错」的认定,因此,当有人因为伤害你而被责备,或受到惩罚,「公平正义」才得以伸张,我们也才能维系心中那把衡量是非的道德之尺,并持续说服自己:我就是可怜的受害者。
● 拯救者—「正义的他」
除了受害者与加害者,我们还会渴望一个「拯救者」来帮助我们,也许是主持公道,惩罚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又或者替我们缓颊,安慰我们受伤的情绪。总之,我们期待透过这个正义的角色来让自己安心,并再次相信世上依然有所谓的公平正义。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我们受到委屈时,总会想上网发文、在同温层讨拍了。人在脆弱无助的时候,总希望有人陪伴自己同仇敌忾。
再回到我的例子,当我面对网友的恶意留言,我一开始确实感觉自己是可怜的受害者,并觉得骂我的人就是可恶的加害者,同样地,我也渴望能有拯救者以英雄之姿到来,不论是我自己的亲友,或是其他公平一点的读者。我期待他们留言为我说话,或反击谩骂的人。
当然,最终这件事并没有发生。没有人在网路上替我大战网友三百回合,我自己也不敢回呛,于是对该篇文章采取不看、不听、不理的消极态度。这件事也让我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遇到伤害时,并非总是有正义的拯救者拔刀相助。
要跳脱受害者的角色,我们必须试着翻转思维。比如说,我可以想想在那篇贴文留下恶毒评论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些人是不是在故事里看见了自己?
虽然我想谈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聆听与贴近,但人很容易用主观意见来诠释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许那些大声指责我的人,读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只会说漂亮话、却没有足够反省能力的母亲。在他们眼里,我是对儿子毫不尊重、施予伤害的「加害者」,而我的孩子正是「受害者」。
这些在键盘上敲下恶毒字眼的人, 或许在小时候也曾奋力向大人争取该有的尊重,却没有被好好重视;又或许他们身旁的大人,并未在该道歉时承认错误,让他们觉得「做父母的都不肯认错」。而我这则贴文,正好让他们想起自己被伤害的过往。于是,他们想帮我儿子说说话,惩罚一下我这个可恶的大人。
当跳脱自己的角色去思考、梳理事件的脉络时,我终于明了,每个伤害别人的人,都可能曾经被深深伤害,但也许当时没有人站在他这边,于是他便带着伤继续往下走。当他看见别人上演着与他类似的情境,便会不自觉投射曾经受伤的年少自我。因此,他想保护的不只是那个正在受伤的人,同时也是曾经的自己;攻击的对象也不只是我,还包括那些曾经让他们受伤的人。
在过往的伤害里,若人们没有能力修复自己,便会在无意识下,藉由修复他人的伤来弥补自己,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补偿」的概念。
父母要求孩子成龙成凤是补偿、朋友相互讨拍是补偿、情侣彼此的攻击也可能是补偿……其实,补偿行为并非一定不好,重点是如何不要「过度补偿」。例如:老是指责他人,以达到内在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欲望,结果让自己变成难以相处的正义魔人。如果补偿的力道过猛,不只会折腾自己,也会伤害他人。
理解到这件事后,再看看那些「可恶的网友」,好像变得没那么可恶了!当然,我还是感觉很受伤,也绝对不同意这样不负责任的酸民式发言,但我也不再需要把自己看作受害者,陷溺在自怜的情绪里无法自拔。
当人在面对他人带来的伤害时,会产生防备心、落入自怜自艾的感受,都是非常正常的。但你绝对有能力翻转心态,变成自我陪伴的「拯救者」及「疗愈者」。
倘若他人给你的评价是客观的,你可以拿它来修正自已,作为自我改善的最佳来源,但是你需要懂得辨识哪些批评是「客观事实」(fact) ?哪是「主观意见」(opinion) ?
「事实」(fact)是客观存在、可以证明,且具体发生的事物。例如,我没有敲门就直接进入孩子的房间是「事实」;他在自己房门口装了电铃也是「事实」。
「意见」(opinion)则是经过思考后所得到的主观想法,是一种个人的感觉、价值观或看法。例如:没有敲孩子的门,就等于不尊重人,是「个人意见(价值观)」; 我的做法很可恶,而我的孩子很可怜,这也是「意见」而非事实。
学会辨别「事实」与「意见」,是你学习批判性思考的一个重要关键,也有助于你在面对攻击时,不会落入他人可能带着个人情绪的批评,而陷入非必要的挣扎。当然有时候这些攻击,可能同时混合着「事实」和「意见」,例如:孩子用装电铃来抗议我不尊重他,所以我是个不懂得尊重人的失格心理师。这便是透过主观看法来评论已发生的客观事实。
事实总有依据,可以作为客观评估指标;但意见是主观想法,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看待事情的方式。用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作为下次自我改进的基础,可以使你获得实质的进步(例如:我之后每次要进孩子房间时,都会确实敲门);而倾听他人有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也可以从中获益,但绝对不是照单全收。尤其是那些恶意的评论,不仅会让情绪受到影响,也会混淆你判断的准则。
拒绝别人的恶意批评,是对自己的良善,你永远无法讨好身旁的每一个人!倘若他人在你身上贴了某个标签,而你知道自己并非如此,又何必用他人的脏水,泼在自己身上?
同样地,我也想鼓励你,请成为一个不恶意攻击他人的人。在发表想法前,可以先思考: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