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岁延续到80岁的友情!台大登山社:一起爬过山的伙伴,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文/陈莞欣主图来源/山谷登山会提供(仙草蜜摄)登山界流传一种说法:一起爬过山的人,容易成为情感深厚的朋友。因为,山中资源有限,有时甚至
从18岁延续到80岁的友情!台大登山社:一起爬过山的伙伴,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
文/陈莞欣 主图来源/山谷登山会提供(仙草蜜摄)
登山界流传一种说法:一起爬过山的人,容易成为情感深厚的朋友。因为,山中资源有限,有时甚至会遇上生死交关的危险。经历过考验,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的本性。
「学生时代一起爬山的朋友,和我们后来遇到的人都不同。不只是一起长大,还在山里共同吃苦受难过。」丘山旅行社总经理、台大登山社成员林学圣有感而发地说。
1964年创立的台大登山社,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登山社团之一。将近60年的时间,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走入山林,也曾探勘人烟罕至的山区,为台湾登山运动写下重要的纪录。山社成立35年之际,一群毕业校友们成立了「山谷登山会」,至今仍定期举办登山活动。从18岁到80岁,山与青春岁月结下的友谊,始终存在他们的生命里。
为何一个学生社团,能在成员毕业后仍维持强大凝聚力?山谷登山会理事长周鸿翔,说起台大登山社的历史。早期,大学社团有限,登山社就相当于户外活动社,一届招收的社员可多达7、8百人。他在学期间,社团活动愈来愈多,每年加入山社的新社员降至20、30人。虽然人数变少,但会留下的都是热爱山林、想法相近的同学,大家感情反而更好。
在80到90年代,台大登山社有探勘「中级山」的风气。像松萝湖区域、南湖区域、丹大区域、白石山区域等,这些山大多是1千到3千公尺左右,当时都还没没无闻。不像知名的百岳已有前人的路径可循,每次登山都是一场未知的探险。 「我们以前觉得,百岳是老人才爬的,太简单了。我们要去没人去过、没路可走的山。」林学圣笑着回忆当年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勇气。
新手想挑战有难度的山,需由经验丰富的学长姐带队。周鸿翔说,大家白天爬山,照看彼此。晚上无事,就在山上生火、唱山歌。在自然的风景中,歌声将众人的心连在一起。如今想起,点点滴滴都是美好回忆。当年的社歌,大家现在相约登山时还会唱呢!
下山后,众人通常会到某位学长姐家集合,一起看幻灯片,回味山中风景。有趣的是,当年底片要价不斐,大伙还规定一天只能拍36张,以免荷包失血。想加洗留念的照片,也一定是千挑万选后的精选,成为社员们重要的集体仪式。 「现在网路分享太容易了,反而少了回味的感觉。」周鸿翔说。
不过,登山不只有快乐,也有危险的意外。跌倒、受伤都是家常便饭,也有人在山中失去性命。台大医院复健科主任陈文翔,学生时代也是台大登山社社员。他说起当年初次参加登山社活动,印象最深的是有位亲切的学姐,让他对社团充满向往。没想到才过了一学期,学姐就在探勘过程中因意外坠崖丧命,让他非常感慨。
「登山改变了我的人生观。爬山那么难,甚至可能牺牲生命。人生中还有什么事会生死交关?」陈文翔说,在山中度过的青春岁月,让往后生命中的难关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同出生入死的伙伴,也成了一生都能信任的好友。
山上艰困的环境,也会彰显无私的互助有多可贵。周鸿翔提到,早年登山设备不像今日轻量化,哪怕只是一杯水的重量都要锱铢必较。有次,他和伙伴走中央尖山南侧的路线,准备和其他同学在南湖大山会师。沿途饮用水喝完了,却一时找不到水源。最后花了整整一天,找到石头缝渗出的水滴,用宝特瓶盖接水,一整晚接了24瓶水,才得以顺利续行,另外他们于中央尖西峰鞍部,在树丛中找到另一队学长所留下的一瓶可乐。那口可乐的滋味,让人30年后仍难以忘怀。
离开学校以后,当年的好友各有事业、家庭,友谊如何维持?「常见面、常出去玩啰!」林学圣说。
周鸿翔指出,由校友们组成的山谷登山会,成员多达数百人左右,年纪也横跨40、50、60等好几个不同世代。就连当初创社的社长王兆复,现在年近80岁,仍不时会和大家一起爬山呢!
「我们的友情是现在进行式。大家相聚不只是吃饭喝咖啡,希望趁体力还可以,多爬一些山。」周鸿翔说。自从他就任理事长以来,山谷登山会几乎周周举办活动。有温馨简单的亲子上山露营,也有适合熟龄族的古迹参访、三代同堂小旅行。无论老少,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
山社的成员毕业后,落脚台湾的不同角落,山谷登山会也随之开枝散叶。除了台北以外,也成立了南部分会、桃竹苗分会。陈文翔笑说,以往他不爱到南部开会。但现在为了找学弟爬山,他愿意延长出差行程!
和老同学一起爬山,最棒的是大家不仅技术好,更愿意照顾彼此的安危。林学圣举例,日前他参加山谷登山会的活动,有位70多岁的学长肩膀脱臼,几乎不能行走。同行其他10几位伙伴帮他绑三角巾、给他止痛药,陪着他慢慢走下山。没有人计较行程被打乱、脚步被拖累。 「如果是外面登山队,可能不会这样。」
当成员有难时,社团也像一个大家庭,在危急时刻发挥救援的力量。周鸿翔提到,一年多前,有个学长私下和朋友相约走镇西堡山域。没想到一行人下山途中,学长却因不明原因失踪。消息传到山谷登山会的群组,学弟妹们相继发动搜索。其中许多人都和学长素昧平生,却愿意放下手边的工作寻人。
周鸿翔指出,即便在风险不高的郊山,也可能发生意外、和队友走散。登山的本质是团体活动。这也是为什么,他特别喜欢和社团朋友爬山。伙伴有足够的互信基础,才能确保你安全下山,而不是一发生状况就被「放生」。
当然,年轻气盛的岁月里,也难免有意气之争。陈文翔回忆,当年在山社,理念相近的人会形成各自的圈子。有人自认体力好,在山上习惯走得快。有人认为登山靠脑袋,上山前要先布局、有规划。有人把登山当运动,只想挑战最困难的山……。虽然不是严重歧见,但社内人际关系自有其微妙界线。 「有时你办的活动,他就不参加了。」
选社长,也是社团里的大事。周鸿翔笑说,当年社长选举也有「群队之争」。本来他和林学圣都想当社长,好不容易协调好,最后胜出的却是另一个群队的人。毕业后几年,大家聚会时说起这件事,原本还有些尴尬。但最后,众人得出结论:「我们还不都是被学长操弄的!」就此一笑泯恩仇。
时间有奇妙的力量,能让芥蒂消失,伤痕被修复,使遗憾释然。林学圣笑说,山社曾有许多青春的爱情故事。年轻人谈恋爱,分分合合实属寻常。只是,当年的情侣分手了,若是多年后又在社团相见,还能当朋友吗? 「都30年了,当然可以啊。」陈文翔说。 20几岁时以为惊心动魄的大事,如今都是过眼云烟了。
林学圣说,有时爬山会遇到一些20、30年没见的伙伴。「我们会互亏对方变老、变胖了,但情感倒没有变得生疏。因为共同的故事一直都在。」他说,即使有些人为了工作、家庭,会暂时离开一阵子。待人生的责任告一段落,伙伴们就会纷纷归队。
「参加台大登山社,改变了我的人生。」林学圣提到。从台大电机系毕业后,他在科技业工作了10几年,决定离职创立登山旅行社。 「大家都觉得我疯了。但我觉得以前爬山的困难都能克服了,很多事情试试又何妨?」他说。山不仅给了他勇气,也带来志趣相投的伙伴。现在旅行社的领队中,许多人都是他过去在山社认识的学弟妹。
为什么在山社认识的朋友,特别珍贵?陈文翔认为,因为山的存在,虽然大家离开学校了,朋友们却一直没有散去。他们不只陪你度过青涩的岁月,更持续参与你后来的岁月。 「这30年,我们的人生始终有交错。」他说。平日工作压力很大时,只要想到假日可以和朋友上山,一周的辛苦都不算什么了。
今(2021)年初,山谷登山会重新整理了30多年前探勘丹大山区的纪录,推出《丹大札记》一书。这本书从1991年初版问世至今已有3个版本,陪伴着不同世代的山社社员从少年成为壮年、乃至于进入熟年的时光。
「到我们这年纪,还满庆幸当初误打误撞进了这个社团。」周鸿翔笑说,自己小时候根本不懂山的乐趣,会入社纯粹是国中同学邀请。没想到就这样爬了好多年的山,还得到一辈子稳固的友谊。最棒的是,这项兴趣和伙伴情谊,都没有年龄上限。 「即使到了70、80岁,只要还有体力,我们就会继续爬!」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4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