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人渡过悲伤?最重要原则:放弃自己觉得有帮助的方式深入探讨悲伤中的陪伴固然很重要,但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可以采取具体实际的行动。毕竟,我们不能只是站着散发出爱的光辉(我的意思是,那样很好,但毕竟还有其他事要做)。悲伤者和支持小组的互动就像一段复杂的
如何陪伴人渡过悲伤?最重要原则:放弃自己觉得有帮助的方式
深入探讨悲伤中的陪伴固然很重要,但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可以采取具体实际的行动。毕竟,我们不能只是站着散发出爱的光辉(我的意思是,那样很好,但毕竟还有其他事要做)。
悲伤者和支持小组的互动就像一段复杂的舞蹈:大部分的人都想要给予支持,但又不想太过打扰;或者因为害怕让事情更糟,所以选择什么都不说。为了避免让彼此的连结出问题,所以宁愿保持距离。
在《卫报》的一篇文章里,作家吉尔斯.弗雷瑟将这种现象称为「双重孤单」。除了失去所爱的人,悲伤者也失去了身边的人的连结和支持。因为害怕让事情更糟,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人们却选择消失,或陷入沉默。
我会告诉我的朋友,他们没有任何赢面。假如太常打电话关心,我会觉得喘不过气;如果不够频繁,就是忽略了我。假如在超市相遇却什么也没说,我会觉得自己像隐形了;如果他们想和我谈谈我的感受,我却会觉得隐私受到侵犯。
彼此照顾很困难,有时甚至会一团混乱。
但重要的是,请记得悲伤者不需要我们表现得完美。如果不知道怎么开始对话,这么说也没关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而且我知道自己没办法让事情好起来。」或是:「我想要给你空间和隐私,但也很担心你,想知道你好不好。」
表达自己的不自在以后,反而能让我们的出现和陪伴自在一点。试图掩饰只会让事情更糟。从悲伤者的角度来看,能待在就算不自在也愿意出现的人身边,就已经是很大的安慰了。
假如不确定该不该说点什么,不妨开口询问吧,就算犯错也没关系。你的努力会被注意到,也会被感激在心。
通常,在我谈到见证和陪伴时,人们的回应常是:「嗯,好,我做得到。但有什么我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的吗?」
我知道你会想要一张指引的路线图。我们都喜欢具体的步骤,特别是面对像支持悲伤者这么抽象而艰巨的任务时。这里也列了一些重点:
×不该比较悲伤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悲伤,但没有人经历过一样的悲伤。虽然我们会想提供自己的悲伤经验,让对方知道我们都懂,但我们并不懂,也不可能会懂。所以就算经验极度相似,也请抗拒用自身经验建立连结的冲动。
○询问对方的经历
我们可以透过对于对方的经历展现好奇心来建立连结。假如有过类似的经验,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们也体验过悲伤让人难以承受的异于常态。但只要提出自己的一般性认知就好,因为我们不会了解对方所走的道路。
×不该检核事实,也不该纠正
特别是在悲伤初期,悲伤者的时间感和脑内的记忆可能会有些混乱不清。他们可能会搞错日期,或是记得的和真正发生的不一样。我们或许会对于事情的关系和经过有不同的看法,但请抗拒挑战或纠正对方的冲动。
○应该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经历
谁比较「正确」并不重要。
×不该压抑
我们或许会认为朋友的悲伤和实际的状况不成比例,所以会想要纠正他们的看法,让他们更「实际」一点。
○应该尊重悲伤者的感受
记得,悲伤属于悲伤者。我们对他们悲伤的看法一点也不重要。悲伤者才能决定自己要感觉多糟,就像我们才有资格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一样。
×不该赞美
当所爱的人陷入悲伤时,我们不需要提醒他们,他们有多聪明、美丽、能干或善良。不用告诉他们,他们多么坚强或勇敢。悲伤并不是失去信心。
○应该让悲伤者放心倚靠
记得你所爱的和欣赏的特质,能帮助他们度过这段时间。提醒他们,你会一直在他们身边,如果悲伤太过沉重,他们总是可以倚靠你。让他们放心地感觉一团糟,不必觉得自己得在你面前装出勇敢的样子。
×不该当个啦啦队
当一切陷入黑暗时,感觉黑暗也没关系。并非每个转角都需要鼓励和亮光。同样的道理,不要鼓励悲伤者对依然拥有的美好事物心怀感激。好的事和坏的事会同时存在,而不会互相抵消。
○应该当一面镜子
将对方的现实反映回去。当他们说:「一切糟透了。」可以回答:「没错,真的糟透了。」如此的效果将令人惊奇。
×不该讨论「将来」
当所爱的人陷入痛苦时,我们会想要谈论未来将会多么美好。然而,在那个当下,未来感觉一点也不重要。
○应该留在当下或倾听过去
留在当下,或者,假如对方想谈论过去,就陪伴他们吧。让他们自己选择。
×不该鼓吹
「你应该去跳舞,跳舞帮我很多。」「你试过用精油来提神吗?」「褪黑激素会帮我入眠,你应该试试。」当你发现某些事物对你带来帮助时,总会想要推己及人。不幸的是,除非对方特别问你建议或资讯,否则老实说,你的热情只会造成冒犯,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应该相信对方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能好好照顾自己
如果他们睡不好,应该会和医疗人员谈谈,或是自己上网搜寻资料。假如你看见他们痛苦挣扎,可以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听听过去曾经帮助过你的方式。
×不该一直提出解决方式
其实不只是悲伤,面对任何事时,在给予建议或推荐策略之前,都应该先取得同意。大多数的情况,人们都只是需要被倾听,希望自己的痛苦和挑战被看见而已。
○应该取得同意后才给建议
在给予建议或推荐策略之前,或许可以借用我的好友和同事凯特.麦康布的问句:「你现在需要同理心,或是希望得到建议?」尊重对方的答案。
关于该做和不该做,或许还有上百万个重点可以讨论,但这份检核表会是好的开始。并不是所有的「不应该」都是烂方法,只是效果不会太好而已。如果你的目标是支持好友,就应该选择最可能帮助你达成目标的方式。
有件重要的事我们必须知道:有时候,就算我们把每件事都做对了,好友可能还是会拒绝回覆我们的讯息、参与我们的派对,或是完全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悉心照护对他带来丝毫的帮助。
要记得,「帮助」的证据并不在于减轻痛苦,而在于让对方在悲伤中感受到倾听和支持。但即便我们的本意是提供支持,对方也不见得就有相同的感受。
我们的本意很重要,但悲伤者的感受才是决定是否有帮助的关键。
许久以前,我曾经是性暴力觉醒的教育者,时常会提及性骚扰的定义。马特(编按:作者的伴侣)过世的几年后,我和担任编辑的朋友聊天时,谈到该如何描述支持者的本意和悲伤者的感受之间的落差。我提到性骚扰和悲伤支持的相似之处,让我的朋友有些抓狂:「你不能告诉试着帮忙的人,他们和性骚扰的人没什么两样!」
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性骚扰是完全不同的事。但我要说的是,这两者的确有所相关:事实是由接收者的感受来决定,而并非施予者的本意。结果决定一切。你不需要认同悲伤者对你所言所行的感受,但你必须尊重对方。
即便你的本意是好的,也不代表你的朋友就要这么接受。检查很重要,检查事情进展得如何是一种仁慈的展现,长时间下来,能够帮助一切好转。
要记得,我们的目标是提供真正的帮助和支持。这意味着,有时得放弃自己觉得有帮助的方式,而真心对朋友的需求感到好奇,并且做出回应。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