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背景不同的专家,不约而同地给了相似的答案。Sherry认为,人们之所以想知道自己的MBTI,原因在于大家渴望理解自己,同时也渴望被他人理解。「台湾教育没什么在自我开发,你想要什么、你喜欢什么,都没有谈。」Sherry表示,因为社会氛围不鼓励探索自我,人们多半压抑自己,因此产生心理测验补足缺口的空间。她以算命、星座、紫微斗数类比MBTI
两位背景不同的专家,不约而同地给了相似的答案。
Sherry 认为,人们之所以想知道自己的 MBTI ,原因在于大家渴望理解自己,同时也渴望被他人理解。 「台湾教育没什么在自我开发,你想要什么、你喜欢什么,都没有谈。」Sherry 表示,因为社会氛围不鼓励探索自我,人们多半压抑自己,因此产生心理测验补足缺口的空间。
她以算命、星座、紫微斗数类比 MBTI,「希望用一个新玩具,了解自己,」这些工具都能用来看到另一面的自我。人们期待借助外力,告诉自己为什么会长成今天的模样,也用来解释自己的想法,并和他人产生连结。
目前服务于中研院民族所,研究领域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张仁和,同样用算命比喻 MBTI。 「算命与坊间的心理测验几乎对应到相同的需求,都是因为有不确定性和焦虑,需要控制感,找到方向。」他进一步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能从他人口中得到的回馈,以能力和表现为主,不太容易知道对于自己性格的评价。
即使对于自我有认知,仍需要和他人比较,例如所谓外向,也要参照内向的人才能凸显特质。正因为原先不知道自己的位置,MBTI 提供的人格类型和说明文字,正好带给人们归属感。
此外,张仁和用了「定锚而后配对、被标签增加控制感」描述人们喜欢 MBTI 的背后逻辑。他以刻板印象为例,虽然平常的讨论较为负面,例如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但刻板印象对人类的认知很有价值。
面对模糊的情境,脑中能够处理的资讯有限,人们更期望明确、甚至武断的讯息,而 MBTI 正巧能够做到这点。它替人们快速的定锚,例如知道「原来自己就是 ENFJ(一种人格类型),」读完人格描述之后快速地往身上贴标签,就能获得掌控资讯的快感。
有完成 MBTI 的受访者分享,做完心理测验之后,有种「被懂得的感受。」为什么当人「被理解」时,会有舒服的感觉?
对此,张仁和从两个角度讨论。他首先强调人们难以独立生活,需要寻找依附与归属,有着群居需求。如果在自我揭露的过程中谈到自己的优缺,优点得到赞赏、缺点被无条件的接纳,就会产生正向感,这背后有演化机制在运作,「我们有多一点人,比较容易存活。」
即使不谈演化,张仁和说,也可以从亲密关系的核心要素回应性(responsiveness)切入,它由理解、接纳、支持组成。他指出,虽然每个人都有阴暗面,「但心理测验不敢太武断,直接说你邪恶、阴险、自私,会说人们难免有缺点,有一个接纳的前提在。」MBTI 的测验结果也不会负面地批判受试者,而是以中性的口吻描述,这本身就蕴含着包容。
Sherry 的想法类似,「人是渴望被无条件接受跟爱的,我常常觉得,我必须要展现这个样貌,别人才会爱我。」相比于可畏的人言,MBTI 在解说结果时,不会加上偏见,让人能够有被接受的感觉,因此感受到爱。
谈到性格,有句老话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张仁和表示,虽然随着社会角色改变、年龄渐增,性格会产生个体上的差异,但原则上来看,性格是相对稳定的。不过,对于做完 MBTI 之后,要接受结果还是寻求改变,张仁和的答案很开放,他认为两者都可行。
「消极的面向是要看对自己有没有困扰,有困扰的话,才会想寻求改变,但如果没有的话,作为一个参考就好。」他也补充,个人如果想要调整,长期下来还是能够做到。
Sherry 认为,MBTI 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接受自己。她说,生活中有太多必须扮演的角色,唯有接受自己的存在意义,才能爱自己。她以 INTJ 举例,用负面的说法来看,这类人格没有办法共情、不够实际,但也能正面的描述为「有能力看到未来展望。」
然而,她希望人们能够去标签化地了解自我特质。即使是没有同理心的人,也要先接受自己的「原型」样貌,知道那是盲点后,再看想变成什么样的人。 「你不要因为想要改变自己,把自己圆形改掉了。你要爱自己、接受圆形,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但你想要更好,可以慢慢去开发他。」
Sherry 说,她喜欢用「种子」形容人。即使是有着相同生辰的双胞胎,放在肥沃的泥土和干燥的枯地中,会有不同的收获。 MBTI 只告诉人们自己的原型是什么,但人外在的生长环境,就像土地之于种子,都会产生影响。因此 Sherry 拒绝宿命论的说法,她强调即使心智功能相同,也能够培养出不同的能力与行为,「我是真的相信每个人都有弹性,能够伸缩跟表演成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你都是有能力的。」
学术界对于 MBTI有些批评,其中之一就是重测后结果不同。
对此,Sherry 提出两点想法。首先,她提到人们熟悉评量题目后,会有特定期待,例如想要成为「指挥官」,作答时会想尽办法贴近该人格可能会有的行为。她也说在生命中遭遇重大事件时,确实有改变的可能性,虽然天生的特质仍然相似,但表现出的行为可能有很大不同。这些都会影响重测 MBTI 的一致性。
张仁和补充,MBTI 确实是符合学术规范的,跟市面上看到的评量不同,学界有完整版的题组,只是整合分析(meta analysis,指分析比较前人发表的研究发现)的结果显示,信度的稳定性不高。此外,效度也没有很高,无法有效预测人们的行为。
「人数一多,以性格来看,还是常态分配。」张仁和想提醒读者,其实心理学界针对性格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显示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似程度大于差异,可能有 70% 的人受测后,都落在一个标准差之内,也因此才能够共享社会规范。不过,这也正是 MBTI 吸引人之处。虽然人跟人之间很像,但现今社会强调每个人都很独特,在此前提之下,「若能给予一个『武断』而『直接』的标记,比较让人更能吸收接受。」
张仁和分享了一项有趣的研究。有学者发现,相对于欧美国家,东亚人特别喜欢星座,推断可能是因为东亚人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较低,希望未来有更明确的安排,因此在面对未知时,更需要确定的讯息作为浮木支撑自己,而星座就是一项有力的工具。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