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做悲伤竞赛了!这世上没有谁比较悲伤、难过

别再做悲伤竞赛了!这世上没有谁比较悲伤、难过…伴侣过世前,我正在阅读伟恩.戴尔博士写的《每个问题都有灵性的解决方式》。这是本好书,但马特离开后,我几次想继续读下去,却总是无法投入。感觉就是不太对劲,仿佛字里行间有许多小刺,扎得我难以忍受。我试着在曾经带给我安慰和帮助的文字中寻找慰藉

别再做悲伤竞赛了!这世上没有谁比较悲伤、难过…

別再做悲傷競賽了!這世上沒有誰比較悲傷、難過… | 一流人| 遠見雜誌

伴侣过世前,我正在阅读伟恩.戴尔博士写的《每个问题都有灵性解决方式》。这是本好书,但马特离开后,我几次想继续读下去,却总是无法投入。

感觉就是不太对劲,仿佛字里行间有许多小刺,扎得我难以忍受。我试着在曾经带给我安慰和帮助的文字中寻找慰藉,但这些字句却失去了魔力。我把书放下,又再次拿起,每个字句都像荆棘那样难以忍受,于是我又把书放下。

这本书就这么放在咖啡桌上,一直到几个星期以后,我偶然瞥见它的书名:每个问题都有灵性解决方式。

每个「问题」。

那一瞬间,我想通了。或许每一个问题真的都有灵性的解决方式,但悲伤并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悲伤没有「错」,也无法「修复」,更不是需要治疗的疾病。

假如有什么事物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我们就会假定其中出了差错。因为悲伤使人痛苦,所以我们得出悲伤「不好」的结论。我们常听到要缓解痛苦、脱离痛苦、梦想着不再有任何痛苦的时刻。悲伤对于我们,仿佛是必须越快脱离越好的情况,是必须治疗的疾患,而不是面对死别的自然反应。

大部分的人面对悲伤的方式,都是视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家人和朋友看到我们受苦,于是希望能缓解我们的痛苦。无论有没有明确说出这个目标,这都是安慰的话语,在悲伤中一点安慰效果也没有的唯一原因。无论有意无意,如果对方的出发点是解决悲伤,就没办法提供我们真正需要的支持。

正如我对挚友说的,慰问卡之所以让我们深感冒犯,是因为追根究柢,它们的目标是尝试修复痛苦,而忽略了我们的真实处境:这会造成伤害。虽然本意并非如此,但试着美化悲伤或赶走悲伤的人,往往让情况更糟。这个章节将回顾各种慰问的话语,无论是来自本人或印在美丽/糟糕的卡片上,并探讨为什么有时一片好心却会带来反效果。

听到你的失去时,很多人会试着表现同理心,和你分享自己的悲伤故事。

这可能是失之毫厘的「我的丈夫也过世了」,也可能是天差地别的「我的金鱼在我八岁时死了,所以我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我们分享失去挚爱的故事,为的是要传达同理心,告诉对方:「嘿,听着,这条路我也走过,我了解你的感觉。」

分享失去挚爱的故事,是为了尝试着让对方在悲伤中不再感到那么孤单,然而,带来的效果却通常不如预期。将不同的悲伤做比较会带来反效果,一个人失去挚爱的经验没办法套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因为悲伤和爱一样,是相当个人的情感。即便有人经历过和你类似的悲伤,也不代表他就能了解你。

当某人将自身的经验和你连结时,是希望能带走一些你的痛苦。这是真的,但不是全部。每个人都背负着悲伤,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到足以改变一生的伤痛。正因为我们的文化不谈论悲伤,无论个人或整个世界,都积累了许多没有言说也无人倾听的悲伤。而当我们的悲伤显而易见时,仿佛就像打开了一扇能坦承接纳悲伤的大门。当有人开始谈论悲伤时,就像突然得到了许可,我们会想:感谢神,我们终于开始谈论悲伤了,我要告诉你我承受过的死别之苦!

我们都想要谈论自己的悲伤,都带着需要被听见、被承认的故事。但现在呢?现在,你深陷痛苦,而失去的悲伤庞大得难以承受?现在并不适合针对彼此经历过的失去,进行双向、互惠的讨论。

比较悲伤或分享悲伤的故事都不会带来安慰,当然不会。

这会让我们感觉,自己的失去仿佛被对方诉说故事的需求给掩盖──无论那故事发生在多久之前,和我们的失去又多不相关。诉说自身的痛苦会让对方把焦点从支持你移开,转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这听起来不太道德,但这只是我们偏差的悲伤文化对我们真实的悲伤过程造成的隐微影响之一。

如果要讨论共同的悲伤故事,当然也有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但决不是你的世界刚崩坏的时刻。你会觉得被其他人的悲伤故事「洗劫」,因为他们的确夺走了一些东西:你当前处境的绝对重要性。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