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被欺负了我该怎么办,父母受欺负我怎么做

看过动画《龙猫》吗?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妈妈躺在床上对爸爸说:「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让人心疼。」画面里的母亲,表情里有很多的不舍。因为她明白当孩子表现得成熟懂事,代表内心压抑了想耍赖、想偶尔不乖、想随心所欲成为自己的渴望,并且尽量不惹人厌、不造成别人的麻烦。乖巧听话的好处,是孩子换得了他人的喜爱;但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为自己发声、真实做自己的勇气,就像前一篇的巧巧。10几、20岁左右的你

看过动画《龙猫》吗?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妈妈躺在床上对爸爸说:「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让人心疼。」画面里的母亲,表情里有很多的不舍。因为她明白当孩子表现得成熟懂事,代表内心压抑了想耍赖、想偶尔不乖、想随心所欲成为自己的渴望,并且尽量不惹人厌、不造成别人的麻烦。乖巧听话的好处,是孩子换得了他人的喜爱;但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为自己发声、真实做自己的勇气,就像前一篇的巧巧。

10几、20岁左右的你可能很难想像,我在其他咨商室现场,也听过40岁左右的个案抱怨他们6、70岁的父母:「为什么我都成家立业了,他们依然不能尊重我的生活?」

为什么已经是大人的他们,依然解不开渴望被父母认同的束缚?像是常年被圈养的象,多年的束缚成了习惯,无法看见自己不被束缚的能力。这样的束缚又会接着带来更多人际上的挫折,于是他们用同样追逐父母认同的方式,去追求主流社会的认可。在职场上、友谊中,都透过讨好和盲目追求「被喜欢」来找到自我定位。在汲汲营营的过程中,便忘记停下来厘清自己真实的价值。

我很喜欢日剧《凪的新生活》。女主角小凪是一位28岁的上班族,不论在工作上、感情里,她就是那种会依循他人的表情动作,来决定自己该如何反应的人。在她的生活中,没有自己的声音;或者应该说,小凪在身分认同的过程中,不论担任何种角色,她总是依循着外在指标来定义自己的价值。长期下来,她在与人相处上总是唯唯诺诺、委曲求全。

她与别人互动的准则只有一个:怎么做才不会被讨厌?比如说,其他女同事在工作上出了包,她一观察到气氛不对,就会自动跳出来背黑锅,替同事承担。因为知道男朋友喜欢女生留着又直又顺的长发,只要男朋友留宿,她就会在天还没亮时起床,用直发夹搞定她的大澎头,就怕男友知道自己其实自然卷得厉害。

小凪来自北海道的乡村,长期以来都按照母亲的期待生活。从小妈妈就将她教育成一个「不能令人失望的孩子」。仔细探究她们母女两人的互动,会发现小凪的妈妈是「情绪勒索」高手,就算长大后的小凪到东京工作,心里依旧被妈妈牵动着。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不禁思索,出了社会、成为上班族的我们,以及我陪伴过的许多学子,会不会就像日剧里的小凪一样?就算离开家庭,依然持续寻求外界认同。

寻求他人认同,需要看懂周遭环境,并读懂他人的脸色。日文里将「察言观色」比喻成「阅读空气」,是很微妙的形容。读出空气中的气氛、嗅出环境里只能意会不能明言的潜规则,或许是人在社会化过程里慢慢形成的能力。但若「过度阅读空气」,过度体贴别人,将你察觉到的周遭一切情绪、压力都归咎于自己时,难免令人压抑、令人难受,无法喘息。就像「过度换气」般,明明是奋力吸气,却让人感到窒息。

人生的改变,总发生在断裂之处。这个故事转折的契机,便是在小凪意识到她不得不改变的那一刻。

某天小凪又被同事凹着加班,晚上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虽然已经习惯,但依然不免感到委屈,本以为已经够惨了,没想到却又在走廊听到男朋友的惊人言论:原来他根本没有跟她结婚的打算!顿时风云变色,小凪一直以为自己的委曲求全,最终会换来两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当下她恐慌发作,被送进了医院。

出院后,小凪决定改变。在经历生命的断裂与茫然之后,她决定进行生活断舍离,抛下一切,辞掉工作、搬离原本租屋处、切断与同事及男友的关系。她决定变得「不乖」,不再顺应社会主流价值,为自己切出一个安全距离。

所谓「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像戏剧演的那样,真的抛下一切远走高飞,但我们依然可以适度拉开自己和外界的距离。而这个距离不只是身体上的距离,还有「心理的距离」。

父母被欺负了我该怎么办,父母受欺负我怎么做

保持心理距离,不是逃避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寒冷的冬夜里,两只刺猬冷得直发抖,于是它们便决定相互拥抱,藉由体温来为彼此取暖。但当它们拥抱得越紧、越感受到对方的温度,却越被彼此身上的尖刺给扎得发疼。越是渴望对方的温暖,就越是遍体鳞伤,但当它们畏惧对方的尖刺而逃得远远的时候,又感到寒意刺骨,冷得受不了。直到最后一刻,它们意识到最温暖的距离,不该是两人紧紧相依,也不是过度远离彼此,而是在关系中找到「刚刚好」的距离。

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指的是人与人的互动之间有一条虚拟的界线,太过靠近或疏离,都会干扰到两个人心理上的连结感,以及互动的舒适度。纵使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可能有一定的关联度,但也并非绝对相关。也就是说,并不是两个无法见面、没有实体互动的人,在心理上就一定感到疏远。就像在疫情期间,你与好朋友、同学们,为了防疫而必须减少实际互动,但藉由科技网路的便利性,我们依然能与人产生连结、维持关系而不感到孤单。

换句话说,你得清楚自己的心理界限(Psychological Boundry),明白哪些互动模式会让你感到难受不安,像是父母过多的要求,以及哪些事情,你会乐意为之而不感到痛苦。

你可能会问:「保持距离,难道不是一种逃避吗?」保持距离,是给我们空间照顾自己,同时练习辨识父母及他人的期待是否合理。重要的人的想法,当然值得我们重视,但有时我们也得学会辨识其中的合理性。

还记得我们上一篇说的吗?改变,需要从自己开始。保持适当的距离,是你可以给自己的照顾。而练习说「不」,是你可以采取的第一步。

为什么我们害怕说「不」?因为「拒绝」通常会衍生出冲突、撕裂等负面的感觉,是一种令人感到脆弱的情境。所以害怕拒绝别人,也害怕被别人拒绝,可说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

然而说「不」,只能有一种方式吗?

中文在自我表达时往往是隐晦的,因此在拒绝时,也习惯用暧昧的说法,即是语言学家说的「委婉式」表达,说话时不直接表达想说的,反而是经过层层修饰、包装与美化。除了表达客气、不好意思之外,还可以避免直接沟通可能导致的伤害与负面感受。

例如,周末希望孩子回家的妈妈,可能会毫不修饰语气,用所谓「命令式」的表达方式,例如:「你这个周末一定要回家!」

而害怕破坏关系的你,就容易用「暗示型」的方式,经过修饰包装再回答,例如:「我这个周末报告有一点多诶。」

这样的对话方式,表面上维护了关系、减少伤害,但事实上容易造成讯息不一致,不一定能确实传递想法,而失去了沟通的意义。但你可能会问,如果要明确表达,不就得用父母「直接而强硬」的说话方式吗?那如果最后吵起来又该怎么办?事实上,从「直接命令」到「委婉暗示」,这中间至少还有四种以上的说法:

父母被欺负了我该怎么办,父母受欺负我怎么做

如果只用「暗示」的说话方式,别人不见得能听懂你真实的想法,也会让你持续压抑实际感受。同样地,如果一开始就用发号施令或直接拒绝的方式,也会造成彼此感受上的不舒服,自然会撕裂关系。

另外,你注意到了吗?表达的方式,也可以从代名词转换上着手。从「你不要」到「我不要」之间,还可以放入「我们可以一起」的沟通模式。将代名词转换成「我们」,是一种温柔也共好的态度。

拒绝的方式不会只有一种,但不论是哪种方式,重点还是要开始尝试。

从现在起,你可以练习和父母的过度期待保持距离,不刻意逃避也不躲藏自己的感受,不为反对而反对,不为讨好而讨好。要和父母保持这样的距离,就是一个「练习与失望共处」的历程。

而保持界线的好处,是不让人有机会过度介入自己的生活,攻击我们最脆弱的地方。让父母也练习与失望共处,将有助于他们看到你的真实样貌,不再过度追逐「完美小孩」的假象,彼此才有机会建立完整与平衡的关系。

而我们自己也在过程中,学习到如何经历失望并接受它。这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它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依然能够看到自己其他正面的部分。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