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独立从离开父母开始,家长越放手,孩子越独立

前几天跟一个姑娘聊天,挺感慨的。她是家中独生女,毕业后留在上海,父母留在家乡的四线小城(按:县级市、县城等,例如:桂林、开封)里,每天以跟邻里亲戚打牌为乐,两老自觉十分充实,她却已经在家生了好几场气。「他们养老金本来就没多少,每个月还要在牌桌上糟蹋,自己缩衣节食的,我看着也难受。每个月给他们贴补。我薪资也没多少还得租房

前几天跟一个姑娘聊天,挺感慨的。她是家中独生女,毕业后留在上海,父母留在家乡的四线小城(按:县级市、县城等,例如:桂林、开封)里,每天以跟邻里亲戚打牌为乐,两老自觉十分充实,她却已经在家生了好几场气。

「他们养老金本来就没多少,每个月还要在牌桌上糟蹋,自己缩衣节食的,我看着也难受。每个月给他们贴补。我薪资也没多少还得租房子,他们怎么就不为我考虑一下?也不是不让他们娱乐,我早就给家里换了彩色电视、买了智慧手机,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其他老人一样,看看电视、滑滑手机、跳跳广场舞呢?」

我反问她:「他们每次输了都会向你要钱?」

她想了想:「那倒也没有,老人家的牌局输赢不大,他们自己也负担得起,可是我总不能看着他们省吃俭用无动于衷吧。」

就为了这件事,她跟男朋友也吵了一架,男友劝她少管家里的事,她却觉得他不体谅自己对父母的孝心。这些愤懑兜兜转转的落到了一个问题上——如果他们不打牌,那该有多好?

于是她更加频繁的回家,每次回家都会更激烈的跟父母吵闹,他们之间的关系愈来愈紧张,可是她父母对牌局的兴趣,却没有减少的迹象。

她无计可施,只好来找我求助,我帮她分析:「妳父母虽然爱打牌,但其实并没有造成任何超出承受能力之外的损失,老年人本来对吃喝要求就不高,花钱买个开心也未尝不可。他们既然没向妳开口,妳又何必一定要主动给钱,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落个出力不讨好呢?」

「对,我也知道这个道理。」她秒回,「但我真的做不到。那是我爸妈,明知道打牌不好,我怎么能不管他们?」

这句话让我一瞬间有点出戏。那太像是一个母亲对孩子不厌其烦的教导了吧?别跑太快、别吃甜食、别跟同学打架、别跟那个○○○玩、别学那个没前途的才艺、别跟他结婚……那也全都是「为你好」啊,你又欣然接受过吗?

曾经绑架过你的,又被你无意中拿来束缚他们,不知不觉间,听话的和说话的两方,早已颠倒。美国心理学家 Frank.S.J 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

一个人想要走向独立,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是对父母的「去理想化」。

这个概念有以下三个延伸:

我们在童年时就能模糊的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比如妈妈不会弹钢琴,爸爸也摘不下来天上的星星。但这种认知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当我们意识到父母并不是「无所不能」后,往往又会觉得他们「啥也不能」。没有A的父母那么有钱,没有B的父母那么有知识,没有C的父母那一口流利的伦敦腔。

这种嫌弃往往会以一种自卑的形式呈现,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一种自毁性的戾气:反正我也没希望了,那还是别努力了吧;他们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有个好爸妈。

如果一个人迟迟意识不到父母的缺点,他就永远长不大,但如果一个人总是看不到父母的优点,那他也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电影《登峰造击》(Million Dollar Baby)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热爱拳击的女主角拿到了艰苦比赛的高额奖金,她欣喜的用这笔钱给母亲买了新房子,满心想着要给她惊喜,没想到母亲在环顾四周之后忽然气急败坏的说:「妳知不知道,妳买了这个房子我就拿不到政府的低收入补助了?」

女主角拿着钥匙的手颤抖了几下,原本的欣喜雀跃迅速蜕变成黯淡绝望。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吧,将自己的情绪甚至努力的意义都寄托在父母的评价回馈上。得到了赞扬就喜不自胜,可是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回馈,就会立刻感到怅然若失。

而走向独立,就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情绪和生命负责,意识到自己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满足父母所有的期望。即便他们没有给予你正面的回应,也不会让你所做之事的意义减少半分。

我认识一个女孩就做得特别好,她是复旦金融系的高材生,还申请到了华盛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可是研究所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如父母所愿进入投资银行、咨询公司这种大型的企业,而是跟男友一起跑去南非支教,还创立了一支慈善基金。

她父母气得要死,觉得她特别丢脸,让他们在同事熟人面前挺不起腰杆,每次打电话都是从头到尾的数落,甚至还以断绝亲子关系苦苦相逼。

说真的,做慈善的压力并不小于做金融精英,我为她能扛得住这些艰难困苦和冷嘲热讽敬佩不已,直到有次在她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忽然就明白了她的通透。

「如果我没办法让父母满意,那就让我自己满意吧。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但是我不只是为他们而活。」

有不少读者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爸妈吵架了,我该怎么劝他们?」、「我爸好像有外遇了,我要怎样才能挽回他跟我妈的感情?」、「我不希望爸妈离婚,怎么办?」这些问题听起来蛮心酸的,不用细想就能感觉到萤幕那头的心急如焚。可是我也只能铁石心肠的回一句:「不要管,除非有一方动了粗,除非他们主动来问你。」

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看到父母吵架、争执乃至离婚。但在婚姻中,孩子是局外人,夫妻双方才是婚姻的主体,他们选择用什么方式相处,选择延续这段感情还是结束它,都是那两个主体的选择,而不是孩子的。有的小孩会用「你们再吵我就离家出走」、「你们敢离婚我就跳楼」之类的威胁来逼父母就范。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会奏效,可是然后呢?

等你走出家门,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也成了家之后,你还有那么多精力来管父母之间的事吗?而他们又如何来应对那些曾被你狠狠压住,却从来没有机会被解决的矛盾呢?

你的世界里不只有父母,他们的世界里也不只有你啊。

除了是你的父母,他们也是谁的丈夫、谁的妻子、谁的挚友和谁的牌搭子。就像他们曾经放过你一样,也请「放弃」他们吧。付出关心,也给予自由,允许他们闯些小祸,但也有能力踩下煞车,让他们开心的做自己,而不是你所期望的那个人。

因为最好的关系,从来不是捆绑与约束,而是互相守望,彼此独立。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