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学家希金斯(ToryHiggins)所说,人类的意识就是这三个自我之间共存、冲突的空间。「真实我」指的是真实环境里的现实自我。「理想我」是你渴望成为的理想自我。而「应该我」则是你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样子。而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冲突、差距的程度。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就是造就一
根据心理学家希金斯(Tory Higgins)所说,人类的意识就是这三个自我之间共存、冲突的空间。 「真实我」指的是真实环境里的现实自我。 「理想我」是你渴望成为的理想自我。而「应该我」则是你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样子。而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冲突、差距的程度。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就是造就一个人行为举止的核心动力。其中,了解真实我与理想我的差异、真实我与应该我的差距程度是最为重要的。
那幸福的人认为这两者之中,哪一个比较重要?幸福的人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继续前进,究竟是选用了名为理想我的引擎,还是装上了名为应该我的刹车?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连串的实验。在一个研究中,我们提供受试者一个行为特征清单,内有108个选项,请他们选出理想中自己应该拥有的五个特征,以及有义务要拥有的五个特征,选择的项目可以重复。举例来说,选择「创意的」、「外向的」、「有责任感的」、「有艺术天分的」、「运动神经出众的」为理想特征的受试者,在选择有义务要拥有的特征时,除了「勤劳的」、「有男子气概的」、「懂得自我节制的」、「谦逊的」之外,也可以再选择「创意的」。
接着以五分满分为标准,请他们评估自己身上每一项特性大概是几分。这个分数显示他们拥有多少真实我、理想我、应该我的特性(也就是差距的程度),接着再去观察这两个差距分数,与受试者的幸福指数之间有何关联,就可以知道哪一个差距分数跟幸福的关系比较深入。
首先,两个差距分数和幸福都是负相关,换句话说愈是幸福的人,这两个差距分数就愈低。这就代表跟不幸福的人相比,幸福的人潜意识中的「应该要成为的自己」跟「想成为的自己」都有被满足,但当我们比较这两个差距分数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时,反而得出了更重要的结果:比起真实我和应该我的离散程度,真实我和理想我的离散程度和幸福有更强烈的关联。这也告诉我们,比起过着符合他人期待的生活,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会比较容易找到幸福。
重视缩小理想我与真实我离散程度的人,会努力让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样子,所以也会重视理想、展望、热情和挑战。相反地,重视缩小真实我与应该我离散程度的人,则是会努力让自己变成应该成为的样子,所以他们重视义务、责任、预防、维持现状。努力缩小前者离散程度的人,烦恼的是如何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缩小后者离散程度的人,则是烦恼如何不犯错。所以前者达到理想时会感到喜悦、激动,而后者则会在没有犯错时感到安心。
比起选择代表角色、义务、责任、谨慎、警戒、维持现状的应该我来担任刹车的功能,选择代表梦想、展望、理想、野心的理想我作为驱动引擎,人生更容易获得幸福。
大提琴家马友友在接受韩国报纸专访时,就展现出他选择理想我的特性,马友友这样描述他人生的转捩点:
从「Should」转变成「Want to」,这一点改变了他的音乐生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从被应该刹车支配的人生,走入了被理想引擎支配的人生。幸福的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会逐渐会缩小应该我的领域,扩大理想我的领域。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