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取悦别人不如善待自己,取悦别人不如取悦自己的话语

整体来说,虽然形成惯性讨好的因素各有不同,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也略有差异,有些讨好者重视取悦别人,想对别人好;有些则是努力为别人解决问题、服务别人;还有一些讨好者反应在顺应和依从,把别人的指令和要求视为必须达成的责任。无论形式是什么,对于自己存在的根本价值,还是建立在有条件式的价值上,也就是当自己「没用」、「不被需要」

整体来说,虽然形成惯性讨好的因素各有不同,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也略有差异,有些讨好者重视取悦别人,想对别人好;有些则是努力为别人解决问题、服务别人;还有一些讨好者反应在顺应和依从,把别人的指令和要求视为必须达成的责任。

无论形式是什么,对于自己存在的根本价值,还是建立在有条件式的价值上,也就是当自己「没用」、「不被需要」、「没有被称赞」时,就无法确实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怀疑自己在这世界上可有可无。不只对自己存在感到极度不安心,也不相信自己的生命可以得到认可和归属。

这多少来自童年成长的挫折,还有爱及集体认同(家人、同胞、社区)的缺乏。生长在童年负面经验的孩子,身心状态长时间处于负面刺激和受威胁的情境,许多原本可以开放对外连结和探索的天生能力,反而造成封锁和限制。

他们不能自由自在地探索及发现这个世界,也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就像是关在密闭空间里的生命,限制自主的行动,也被剥夺体验的机会。更多时候,在受肢体及情绪威胁的情况下,只能缩小自己、隐藏自我,以为自己只要不存在了,不要让照顾者发现他的存在(只好躲起来),那么他就不会被发现又要遭受一阵可怕的遭遇。

常听话,要成为乖巧的孩子让父母喜欢,或不造成父母的麻烦,被这样要求的孩子非常容易发展成讨好的应对姿态。

对于非常渴望被爱、被喜欢,想和父母的关系紧密不分离的孩子,为了不要被父母遗弃、遗忘,他们会努力做父母的小帮手,贴心懂事地做好许多事,不仅想让父母放心、省心,也想让父母因为需要,无论大小事必然都会跟他们说,就能保持和父母关系的紧密。也许潜意识里,甚至投入想和父母成爱侣或闺蜜那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反射,无话不谈、无事不说,就连心情感受都一定要彼此相通,没有保留。

只是这种紧密,就像是黏着剂,从幼年开始就紧密黏着,无论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都非常渴望亲近父母,过于紧密和双亲相连,必然未来发展独立个体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阻碍和抗拒。当双方都太习惯依赖彼此,产生无法面对分离发生的回避态度时,再也放不了手、分化不了生命的个体性。

长久下来,紧密相依存的亲子关系,几乎没有经验和处理过分离和放手的人生课题,随着时间的推展,彼此也只能更多地依赖对方,更害怕放手和分离。而如此共生共依下,当某一方的生活及照顾需求,都由另一方承担和供应,这原本想证明自己能够承担、能够帮忙,并照顾好对方的自我要求,就会成了过度努力及过度承担的沉重负荷。

我们其实不难看到对于自己的存在价值充满空虚的人,往往都需要藉由关系来让自己依附,讨取自己需要的关系回馈,透过关系存在,才能感受自我存在感。而他们从关系体认自我存在的方式,是以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当作自己的主体,也就是本质上他们还是虚空的。

但是当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情绪、需求、烦恼、忧虑时,把那些不属自己的感受装进自己的内在,把那些别人产生的反应,作为自己的反应,甚至随着对方的情绪动向起舞,这会让他感受到自己是确实存在的,借此觉得关系紧密连结而觉得实在。

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拼命去找可以让他转移注意力的人,去投入情感、付出心力、为别人的需求而忙,这些能让他们觉得找到事做了,有人可以付出,不会那么心慌和寂寞。

与其取悦别人不如善待自己,取悦别人不如取悦自己的话语

但问题还会渐渐发生的,当这样紧密不分离的关系,其中一方基于一些因素而必须要分离,无论是长大要离家了、或是生病过世了,又或是其中一个人的自我开展了,想要一个人去经验人生,这一段早已分不清楚你我的共生关系,就必须面对分离和改变。

往往当中最害怕面对自己的存在无意义感的人,产生的挣扎和拉扯会特别激烈,拼命地希望不要失去关系,不要历经改变。

我们身为人,当然有许多内心重要的需求,需要透过关系去经历去获得,但去经历不代表要过度依赖,去体会感受不代表要贪恋。关于我们的个体存在基本的内在需求,都需要在童年透过亲子关系或照顾抚育的关系中去经历,这些内在需求包括:

但确实有人在独立转化中卡关、受到阻碍,他们很想从关系中获得这些内在需要的安全感,却无法发展为内在的安全堡垒,内化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和支持,以致于他们要不停反覆地透过「重要关系」获取。

以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如我们出生早期,都需要透过被喂养得到温饱和照顾,但有人却沉迷于被喂养时的温暖和舒服感,迟迟无法由自己已经成长的身心能力来自主吃饭,还是渴望想趴在母亲身上,吸吮源源不绝的奶水一样。

有些讨好者其实是贪恋及渴求那种依附在他人身上,获取内心渴望的温暖及存在感,为了能一直拥有这样的关系,于是先为这段重要关系付出自己的全心全力,如此才有机会从这段重要关系的他人身上,获得想要的情感反馈。

即使后来有很多事实证明,这一段重要关系的他人也只是要汲取和滥用,并没有能力跟意愿去反馈给别人感谢及珍惜,但碍于自己所渴望获取的存在需求尚未真实累积,还是时常害怕空虚和寂寞,个体仍是会漠视被得寸进尺的事实,甚至给予自己一些合理化的借口,说服自己要继续付出和提供对方要的,直到对方能够感受到自己为他做的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人都需要关系,但人也需要发展自我,当人以全部的心思和能量投入关系时,那么我们要问,那他的自我去哪里了呢?

当人把自己的自我压缩或摒除时,把关心的他人当成自己的人,是不是太害怕面对自己呢?为了不留任何时间给自己,是不是就必须不断关注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呢?这样说来,内心要多虚空的人,才会如此贪恋关系、贪求关注?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2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