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隐疾,身体上有,心理上亦是,但世上有许多人不喜欢这种看透自己的状态,心里想着:受伤就受伤了,知道又能如何?这还不简单吗?感觉到会痛,明白了自己某些地方已经受伤,目的不就是为了对症下药,修复它!职业运动员的身体,往往有些经年累月的大小
创伤隐疾,身体上有,心理上亦是,但世上有许多人不喜欢这种看透自己的状态,心里想着:受伤就受伤了,知道又能如何?这还不简单吗?感觉到会痛,明白了自己某些地方已经受伤,目的不就是为了对症下药,修复它!
职业运动员的身体,往往有些经年累月的大小创伤,有些严重到要动刀,有些则是虽无大碍却无法完全修复;但因为职业运动需要你精准且完美地呈现某些动作,所以运动员常常必须要去面对自己最真实的身体状态。心理学家也是如此;因为职业的关系,他们得诚实面对的,往往是成长过程中,刻划在心里的创伤。
然而,身体的伤会形成心理上的恐惧;而心里的伤,也会储存在身体上,变成无法自由舒展的、行动上的别扭。
十六号选手打职棒已经超过15年了,身上也有些恼人的旧伤。某场比赛中,他专注于准备接杀远远奔来的一颗飞球,球落入手套的同时,他整个人重重地撞上了全垒打墙。
当然,身为一名坚毅的运动员,就算撞击当下在现场发出极大声响,惹来场边无数担忧关爱的眼神,十六号选手的第一要务却是要保持身体平衡,不受撞击力道的干扰,把球稳稳地接在手套里,才能使对方打者出局。直到整场比赛结束得以放松后,他才感受到身体明显有些不适。依照经验法则,他先让自己多休息,没想到还是无济于事,最后他终于接受精密检查,在高科技显影下看见自己皮肤底下,被狠狠撕裂的那层肌肉。
以棒球运动为毕生所爱的职业啊,十六号选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因为这些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的毛病,影响了自己对球队的贡献。
当十六号选手想方设法调整自己,以期回到最佳状态时,观众只记得他英雄式地撞墙接球,然后若无其事高举顺利接到球的手套,他们不会知道在那之后,十六号选手其实独自面对与承受了这些「英雄后遗症」。在下一场球赛时,某些观众看他没能顺利传球狙杀对方,就好像遗忘了没多久前才出现过的那些精采画面,而毫不留情地酸他。
就像一般的职场文化,没有考量你身心状态的人,看见你表现不好,本能地先质疑你的能力与用心;关心你的人看得出来你状态不好,那些本想安慰的问候与问题却常常让你更沮丧烦躁。
其实在这种时候,过多同情只会让受伤的人感到更加无能。一个受伤的人,需要的只有简单的三件事而已:适当的同理和适度的刺激,以及解决问题的专业建议,也就是「3S原则」:Step into Someone’s Shoes(同理)、Stimulating Potential(刺激潜能)、Solution Professional(专业建议)。
我们来看一下十六号选手和训练师的互动好了。还记得那天下着雨,心理学家匆匆赶到现场时,他们的训练已经开始。训练师用一种直接且清晰的语气,在十六号选手身边喊着:「来,挥棒。到这里就好,打到我你就完蛋了!」
心理学家才坐下来几分钟就想笑。如果你只听训练师说什么,会觉得这些话并不好听,但对于一个正在修复创伤的人来说,这就叫做「适度的刺激」。
因为当我们处于受伤的低潮中,对于「同情」往往是很敏感的;「同情」给人一种「怎么办,我做不到了」的感觉,常常会加重当事人的自我怀疑。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也给予自己太多的「同情」,比如我们会自怨自艾,觉得谁对我不好、自己有够可怜。陷入这样的心情中,你的心可能会发出讯息给你的大脑,降低你的行动能力来符合这种无能的状态。
所以我们需要的往往不是「同情」,而是让我们能产生希望和行动力的「同理」。比如,训练师是这么和十六号选手说的:「来,动作做出来,不要怕。了不起弄断(肌肉),然后开刀重来。」
训练师这段话听起来好似挺冷酷无情的,为什么我们说它是「同理」呢?其实,「同理」和「同情」最大的差别在于,「同理」是站在对于对方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所做出来的回应;而「同情」只是依照自己内心感受所做出来的反应。训练师特别理解职业运动员在这种伤势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时进退两难的处境,所以在这种理解上对运动员喊话,便只是帮助运动员拨开表层的害怕,听见自己内心底层的声音。
心理学家在旁边远远观察,他们一句话也没有交谈,谁也没有打扰谁,但又交会在同一个时空里。这个身体训练的过程,仿佛就是心理治疗室里所发生的一切:你以为是旁边这个人在指导你、跟你说话,但其实这个人存在最大的功能,只是帮助你和自己对话。
于是,十六号选手重复一轮又一轮动作训练的自我对话中,他的身体逐渐脱离恐惧、重新回复灵活自由,他很快又可以拿着重新训练好的身体,去球场上拼一个赢的机会。心理学家则是透过旁观,更理解一个人如何在创伤中,学习忍受痛苦、不断地打开身心的限制(期间,更是置若罔闻地听见修复创伤过程必然经历的惨叫声)。于是他们写下这段话:
相信你的身体,也相信你的心。
相信你自己,也相信你的伙伴。
相信每个人可以承受的最大痛苦,总比我们此刻感知的,还要多得多。
愿意真实地相信「创伤」的存在,这份相信就具有打开你生命「极限」的重要意义。这便是我们在修复自我创伤过程中,所学习到最美好的孤独力。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