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有效沟通,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每个想法与感受,并能带着同情心清晰地表达出来;也要鼓励对方这么做。因此,有效沟通不只是把正确的话语串连在一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有效沟通下,就能坦然说出心里的话,彼此发挥同理心,更加了解对方,进而产生更多安全感与连结感。往好处想,我们每天都在互动,不断在沟通,不管是透过言语或文字,都能培养
为了达到有效沟通,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每个想法与感受,并能带着同情心清晰地表达出来;也要鼓励对方这么做。因此,有效沟通不只是把正确的话语串连在一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有效沟通下,就能坦然说出心里的话,彼此发挥同理心,更加了解对方,进而产生更多安全感与连结感。
往好处想,我们每天都在互动,不断在沟通,不管是透过言语或文字,都能培养「有效沟通」的能力。但实际上我们都是开启自动导航模式在与人互动,所以在有意无意间都会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
举例来说,你上班正忙碌的时候,朋友发讯息跟你说,他找到你上次买不到的衣服了,虽然你觉得很感激,但却没有空谢谢对方通知。这时朋友所接收到的讯息是,你不感谢他的付出,或是不在乎这件事,所以连一句感谢都没空说。朋友会觉得你不重视他的感受,心里觉得受伤,以后就不再会想与你联系。
此外,许多人在生活中常与人发生冲突,长期下来挫折感很重,主要原因都是出于无效沟通。交谈一直不顺畅,人难免会觉得精疲力竭、不满一直累积,对于这段关系也不抱持希望。人与人之中总会有误解,沟通时细节也交代不够清楚,问题从未获得解决。沟通出了问题,但我们没有认清事实,于是一直在社群媒体或其他平台接收有毒的批评,最终身心俱疲。停止或减少无效沟通,就可以保存巨大的能量。
有效沟通是一套原则以及技巧,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
只要花时间努力练习,就可以掌握当中的诀窍。
前者是沟通时讨论的焦点,后者是沟通的方式。人们比较容易记住讨论的过程,牢牢记住互动时的感觉,反而不会记得太多讨论内容。
有效沟通奠基于健康的沟通方式,不论议题为何,讨论过程都不能太草率。不管是和家人讨论在家里开伙或是上馆子,或是和伴侣讨论应该以哪种精神去教养孩子,都应该秉持正向无害的沟通原则。沟通时,彼此都要理解对方的目标与诉求,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讲赢对方或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为了相互理解,分享彼此的真实感受。正向的沟通过程可以建立连结感,达成双赢的局面。
开始沟通时,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诉求,总是受到无意识的欲望所驱动,想要为所欲为或是证明自己的见解。因此,自我反省相当重要,才能找出内心隐藏的诉求,避免它破坏有建设性的对话。
人相处难免发生争执,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要求是合理的。你不想出席表哥的结婚典礼,那种场合人多嘴杂,你想跟母亲说出真心话,希望她不要勉强你出席。
不过,重要的不是达成你的诉求,而是你们是否理解彼此的难处,这样不管有任何冲突矛盾,都能创造出共同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当然,过程越健康,就更能同理对方的立场,并达成共识。过程越有问题,讨论就会失焦,还会有人感到受辱。不论对话的内容为何,不论双方的意见与需求差异多大,只要有健康的讨论过程,彼此就能坦率地表达意见,增强安全感与连结感。
相反地,不管要谈什么议题,只要讨论过程鲁莽草率,最后一定会吵起来,破坏彼此的安全感与连结感。
一般来说,讨论过程最好保持平和的态度,而不是争得面红耳赤。争论从来就没有建设性,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管用,例如法庭辩论或是候选人的辩论会。
争论是为了讲赢对方与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漏洞百出、哑口无言,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不良的沟通后果。
意见僵持不下时,就很容易会陷入争辩,这时我们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各自的见解,而忽略了过程。我们试图说服对方自己是对的,攻击性和防御性也越来越强。
跟伴侣、亲人的争论最没有建设性。当然,不管是对谁,踩中地雷一定会吵起来,但跟亲人总是在较劲,宿怨累积已久,谁也不让谁。只要意见一有不合,就会越吵越凶,无法就事论事,只想坚持己见、保持自己的地位。这种议题在宗教、政治上特别明显。
聚焦于过程而非内容,沟通才不限于仅仅表达意见,还要接收对方的需求、感受和经验,这样才能建立深度的人际连结感。只要慢慢练习,就算是十分难解的议题,都可以跟家人、伴侣提出来讨论。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