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再多勇气也没有用,如果多一些勇气

了尘是第一位出现在我课堂上的女出家人,端庄秀丽,身穿僧衣的她格外引人注目,当然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对一位出家人为什么会来上心理学的课程充满了好奇。所以当她举手想要做咨商个案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她。我一直认为,佛法博大精深,出家人早已看破红尘,放下执着。我不明白了尘为什么还需要学心理、做咨商?于是我问她:「你有什么难题呢?」她说,她没什么朋友,总觉得寺院里的一些师父很难

了尘是第一位出现在我课堂上的女出家人,端庄秀丽,身穿僧衣的她格外引人注目,当然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对一位出家人为什么会来上心理学的课程充满了好奇。所以当她举手想要做咨商个案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她。

我一直认为,佛法博大精深,出家人早已看破红尘,放下执着。我不明白了尘为什么还需要学心理、做咨商?于是我问她:「你有什么难题呢?」她说,她没什么朋友,总觉得寺院里的一些师父很难相处,也不知该如何相处。她换了好几座寺院,情况都一样,心里很痛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了我的书,觉得很有收获,所以想让我帮她做咨商。

我完全没想到一个出家人也会有这样的困扰,我不知该如何去帮助一位出家人,所以只好把她当成一般人来看待了。

带着好奇,我邀请她上台。我问她:「当你从一座寺院换到另一座寺院,发现里面的师父都不大好相处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她说:「很无助,很害怕,感觉自己无依无靠,总希望下一座寺院的情况会好一点,但总是很失望。」

给我再多勇气也没有用,如果多一些勇气图/仅为情境配图。取自pexels

我知道有不少人会从一家公司换到另一家公司、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也有人从一段不如意的婚姻换到另一段婚姻,但没想到一位出家人也会从一座寺院换到另一座寺院。其实,这都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

我接着问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场景:觉得现状不够好,总想换一个环境,可换了之后依然不如意?」

了尘沉默了好一会儿,我看到眼泪从她眼角涌了出来。她说,小时候爸爸经常打她,也打妈妈,她总想逃离那个家。八岁那年,她被送到外婆家,跟着外婆一家人生活,她终于离开了那个让她害怕的地方。最初过了一段好日子,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父母没给舅妈生活费,舅妈经常骂她,每每那个时候,她都感觉自己像无根的浮萍,漂泊无依,特别无助。

听到这里,我大致明白了箇中缘由——逃,已经成为她人生的模式。

为了让了尘觉察到这一点,我运用了心理剧的手法,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她的父母、外婆、舅妈,还有寺院里的师父。我带着了尘的扮演者从父母的家里逃到外婆家,再从外婆家逃到寺院,然后又从一座寺院逃到另一座寺院,不管到哪里,总有人用手指向她、批评她。

给我再多勇气也没有用,如果多一些勇气图/仅为情境配图。取自pexels

看着这一幕幕人生的重演,了尘已经泣不成声。她哭泣着向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人。当她找人问路,别人不告诉她时,她甚至都会觉得对方是看不起自己,是讨厌自己,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那一刻,我感觉到整个教室的空气里都弥漫着她的委屈与无助。

我抬头望着台下六百多个学员,问道:「你们中间有没有人不喜欢了尘呢?」偌大的会场,有三个同学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我转头对了尘说:「你看,这里也有人不喜欢你。」

「我知道,到哪里都会有人不喜欢我。」她更加崩溃了,低下了头,不敢看我。我请她抬起头来,看着我的眼睛,然后一字一字、非常有力地问她:「别人喜不喜欢你,我不知道,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你自己是否喜欢你自己呢?」

她沉默了好一会儿,摇了摇头,泪水夺眶而出。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喜欢你自己,你如何能指望别人喜欢你呢?如果连你自己都看不起你自己,你又指望谁能看得起你呢?」我盯着她的眼睛,缓缓地问她:「而且,你又怎么知道别人不喜欢你呢?」

我把目光转向台下的学员,问大家:「有喜欢了尘的朋友吗?请举手。」台下绝大多数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我对了尘说:「看到了吗?有不喜欢你的,同时,也有喜欢你的,可你为什么总把目光放在那些不喜欢你的人身上呢?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不喜欢你的人,他们是如何想的。」我让工作人员将麦克风递到刚才举手说不喜欢了尘的一个学员手上,问他为什么不喜欢了尘。他说:「我讨厌她遇到问题就躲,太懦弱了!」

我知道,每一个行为背后,一定有其正面动机。于是我问那个学员:「那你希望她怎么做呢?」

「我希望她坚强一点,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逃。」

这时,一旁的了尘已经无法安静下来,她抢着说:「我明白了,团长!其实批评我的师父平时待我也挺好的,只是当她们批评我时,我总会觉得她们不喜欢我、瞧不起我,就总想逃避。看来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种习惯。我该怎么办呢?」

从了尘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小时候父母打她,她逃到外婆家;在外婆家,舅妈骂她,她又想逃回去;长大后,觉得家里待不下去,就选择了出家,可是在寺院里也有师父批评她、不喜欢她,于是她又从这个寺院逃到另一个寺院。渐渐地,「逃避」,就成为她和外部世界互动的一个固定模式。只要遇到问题不想面对,或者不知道如何面对,她的潜意识就会让她选择逃避。逃避的原因是她把自己看成是受害者,总希望有一位拯救者能救她出苦海。

可是,除了她自己,又有谁能拯救她呢?

给我再多勇气也没有用,如果多一些勇气图/仅为情境配图。取自pexels

于是我对她说:「你已经明白了逃避是你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已经让你深受其苦,我猜在你的共修中,有不少像你这样因为逃避而出家的,她们跟你一样,也在受着苦,煎熬度日,你愿意去帮助她们吗?还有那些骂你的师父,她们心里也许是有很多苦才会骂你。佛法普度众生,你为什么不用心学佛,去帮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呢?」

「是啊,我以前怎么没有这样想呢?」她一下子精神起来了,「团长,你让我明白了,心理学也可以帮到像我这样的人。可是我暂时能力不够,你能再送我一些课程吗?我学完之后,也要像你一样去帮人。」我瞬间感受到了她的力量,我知道她已经从「受害者」的模式中走了出来。我还需说什么?只有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她的成长了。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和了尘一样想要逃,想逃离一份工作、一份感情、一个家庭,甚至,想逃离一个国家。可不管我们逃到哪里,总会有人不喜欢我们,总会有人和我们的意见产生分歧,总会有人批评或指责我们,环境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面对不如意,我们当然可以选择逃避。可是,了尘从世俗逃到了寺院,却还是想逃。到底逃到哪里,才是我们理想的伊甸园?真的有那么一个处处如意的伊甸园吗?我想,如果把自己看成「受害者」,逃到哪里,结果都一样。

除了选择做受害者,不断逃避,为什么不选择当建设者呢?能拯救自己的,最后还是自己!成为自己的建设者吧,当你成长了、有力量了,我相信,透过你的努力,人人处处可以建成伊甸园。

给我再多勇气也没有用,如果多一些勇气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