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怎么安慰别人,怎么安慰别人做自己

这也就是如何以一句话与对方建立关系。被别人指责、否定、批评、评判,是一件让人很不爽的事情。很多「鸡汤学家」在教人「修行」,如何修得不愤怒。我认为这是件非常好的事,这是大智慧。可是我又认为,中间差了一步。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被指责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愤怒的。虽然很多人不一定有能力「怼」回去,但愤怒却是有的。如何让一个人在被指责的时候不愤怒,首先,他要有足够的能力反击,然后他才可能选择不「怼

这也就是如何以一句话与对方建立关系。

被别人指责、否定、批评、评判,是一件让人很不爽的事情。很多「鸡汤学家」在教人「修行」,如何修得不愤怒。我认为这是件非常好的事,这是大智慧。

可是我又认为,中间差了一步。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被指责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愤怒的。虽然很多人不一定有能力「怼」回去,但愤怒却是有的。

如何让一个人在被指责的时候不愤怒,首先,他要有足够的能力反击,然后他才可能选择不「怼」回去。

如果他没有能力反击对方,这时候的「不愤怒」,就有很多自我安慰和酸葡萄效应了:我不「怼」回去,是因为我高一等,不是我没能力。

这种感觉就像是到商场里,你不买东西。你装着钱去的感觉和没装钱去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口袋里有足够的钱,去商场没买东西,你可以说看不上这些没品味的衣服。

但是口袋里没有钱,去商场没买东西,说你看不上这些没品味的衣服,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你这种表达其实没那么单纯。

所以我觉得,要培养被指责还不愤怒的能力,首先要培养能「怼」回去的能力。

你风轻云淡地说一句话,对方被憋得脸红气短、哑口无言。这种感觉非常爽。

这种感觉就像《墨子?公输》中,墨子轻松「怼」了公输盘,「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电视剧《西游记后传》里,孙悟空有句话也是如此:我还没有用力,你就倒下了。

当你知道怎么「怼」对方,你才能知道如何真正地理解和安慰对方,如何以一句话与他建立关系。

就像是解毒的高手,首先得是个下毒的高手;厉害的工程师,大都曾经是个「破坏大王」;厉害的外科医生,首先得非常熟悉人体构造。

要研究如何一句话「怼」回去,首先你要知道,当别人指责、否定、批评你的时候,为什么你会愤怒。

我应该怎么安慰别人,怎么安慰别人做自己

1. 你潜意识里认同了他说的 

比如一个人带着蔑视地说你胖,你会生气吗?这取决于你是否真的认为自己胖。

如果是,你就生气了。如果不是,你只会一笑而过。

如果一个人说你懒惰、自私、不守信、自我中心,你会生气吗?你不想承认自己是这样的,你才会生气。如果你真的不是如他所说,你心里坦荡荡,何必那么激动呢?

别人的否定和指责,只是与你对自己的看法不一样而已。看法不一样,就要生气?

2. 你先攻击了自己,才会被他攻击到

比如说一个人说你胖,你会生气吗?这也取决于你是否认为胖是不好的。

如果你认为胖是好的,你就会开心,即使他带着蔑视的态度。如果你认为胖是不好的,你就会生气。

比如有人说「你怎么30岁了,还没结婚」、「你都30了,还在北京漂着」,有的人听到了就会生气。生气的人首先是攻击了自己,认为30岁没结婚是不好的、在北京漂着不回家是不对的。

如果你坚定地知道这是热爱自由、追求梦想,如果你享受自己这个状态,你是不会生气的,你只会一笑而过。假使你生气,是因为你也觉得自己这样不好了。

比如说懒惰、自私、不守信。你对这样的批评起反应,是你也认为了「自私是不好的」、「人应该守信」,你有跟他一样的规条了。你也不喜欢自私的自己,不喜欢不守信的自己。

所有被指责后的受伤,都是因为先指责了自己。自己先觉得这样不好了,才不让人家说。

3. 你需要他,他没满足你

你同意了他,但是这样的你是不好的。所以你希望他闭嘴,要求他不能这么说。你生气,是因为你对他有期待,你希望他能不说你不好。你要他闭嘴,如果他一定要说话,他只能说你好,不能说你不好。

当你生气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其实是你在期待他认可你。此刻,你很需要他。

4. 他对你也有期待

当一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潜意识里是希望你同意的。所以当你反驳时,他就想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期待,加剧了对你的攻击。他需要你的同意。

而你的反驳,实际上是想进一步实现你的期待,满足你被认可的需求。

你们两个人彼此需要着、彼此争论著。你们在以委婉的、严肃的方式表达着「人家好需要你哦」。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