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上,也常迅速回覆他人:「好,没问题」、「好,我会做」、「好,我来」,不论是温和或霸气地说好,内心的根本都可能源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不看好,把自己放在「为人服务」的位置上,务求自己要为别人效劳,尽力为别人解决麻烦和问题。这群讨好者习惯看自己为「坏的」、
口头上,也常迅速回覆他人:「好,没问题」、「好,我会做」、「好,我来」,不论是温和或霸气地说好,内心的根本都可能源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不看好,把自己放在「为人服务」的位置上,务求自己要为别人效劳,尽力为别人解决麻烦和问题。
这群讨好者习惯看自己为「坏的」、「不好的」,对于自己无所事事,或是没有功绩,会感觉不安和内疚。把满足别人当作己任,以为这样就能从别人口中听到赞赏和喜欢,也可以接收到自己是有价值和用处的回馈,借此来抚慰内心空乏的价值感。
但这只是讨好反应衍生出的其中一种,不断引发讨好和顺应的主要原因,其实在于「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们,对于不照着别人的需求去做、不让别人满意,感到惶恐。他们脑中会时常想像,关于别人的失望、难过、生气和冷漠。
以至于「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们长期下来,非常害怕别人的情绪,特别是他们认为别人的情绪,都是因自己的行为所致。如果他们能达到别人要求的,那么别人的情绪就会平顺安稳;如果他们没有达到,对方就会开始歇斯底里,充满许多难以预测的变化,让人不安及焦虑。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们可能从小就必须面对一个时常以情绪作为要胁及发泄的亲人,如果他们不照做许多的要求,就会被无情和无理地对待及胁迫,直到他们屈服为止。
他们不想同样地以情绪威胁或情绪发泄作为控制关系的方式,却也不知道该如何与那些情绪总难以稳定的亲人好好对话和沟通。他们希望关系是平稳和谐的,但事与愿违,讨好者总是无法让至亲不再用这样的负面方式控制他们的行为,唯有照做照办,尽可能地满足,让至亲满意,这是他们想到的唯一办法。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们童年时期,原生家庭里可能都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家长,歇斯底里地大呼小叫、情绪激动,特别是对于不能接受的事习惯以谩骂,或是讲刻薄难听的话加以羞辱。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的童年,长期处在被这样情绪激动、不稳定的大人吓坏的环境里,他们屏住呼吸、不敢轻举妄动、僵住冻结,好让自己挨过那样惊天动地的情绪风暴侵袭。
日积月累,他们认知里形成了一种信念:
不论对方要求什么、命令什么,只要顺从顺应,对方就会息怒、就会安静下来。
若是从小没有被赋予「个体」概念,不允许以「一个独立的人」被看待及尊重的人,几乎是从开始与他人互动的阶段,就被视为一个应该听命行事的傀儡,他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长辈或是家族。
许多长子女都有这样的倾向,长子为了未来的光宗耀祖、传宗接代,长女为了代替忙不过来的母亲,照顾家人管教弟妹。他们都不能只为自己活,甚至不能有「自己」,他们存在的目的从一出生就被决定了,是为了「别人」。
在少子化的现代家庭,这样不能有「个体性」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出生后没多久,就不断被告知未来父母老后只有他们可以照顾,他们只有自己,子女的存在和成长就是必须承担、照顾父母,否则他们何以要拼死拼活地生出一个孩子出来?
孩子以一种亏欠父母的型态诞生,他的存在意义即是要负责回报父母用尽一切心力和资源让他诞生。给了他生命血缘的父母是恩人,他的一生要守候在他们身边,以回报这一份给予生命气息的恩情。
不论出生序如何,或是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模式如何,「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们都是从小就被剥夺「个体性」,只能依从并且顺应,否则排山倒海的苛责、怨怼、批评和否定,就会令他们难以招架的必须立刻认错、让步和妥协,久而久之,他们的制约形成,让好好先生小姐们深信不疑:
而这样的信念,被他们延伸到全面性的人际关系,在任何的关系情境里,他们都只能是一个应答者、顺服者和承担者。
最小的孩子(老幺)也可能塑造出讨好的性格,但原因和形塑脉络不同,在于最小孩子出生前,家庭已经有父母和兄姊等在家有资历的人存在,每一个人都比他资深,是家中的老鸟,在还搞不懂家中规则之前,只能听从别人发号施令,接受指挥一个指令一个动作,若他没有乖巧听话,则被责备为一个捣蛋鬼、坏孩子,老鸟们是可以不要他的。或是哥哥姊姊可以作势,表现出排斥老幺,说他很麻烦、讨人厌,他的存在让他们很烦。么子若害怕孤单或被拒绝,那就得表现出配合、完全听话、乖巧的模样,讨好兄长可以继续照顾着他。
「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们幼年的经验,让他们深信不疑,关系的不和谐会带来破坏和失去,这来自他们从小被威胁要在关系中被排除或遗弃。致使他们脑中的记忆都烙印上恐惧和无助,这形成了大脑的神经回路对于「不和谐」产生极大的敏感反应。
特别是幼年长期处在惊吓环境中的个体,他们时常接受情绪不稳定的大人所发出的威胁和恐吓,因此,这些个体的自我发展会受损、受到抑制,让他不敢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敢发出真实的声音。
这其实是非常巨大的恐惧和压力,对一个孩子的身心来说,都是极度难承受的,但为了要在环境活下去,孩子们只能顺应和服从,合理化所有的要求和指令,把自我弱化,甚至形成内在不运作的状态。扭曲地认定只要对方不满意、不高兴,都归因于自己哪里没做好,才会让对方情绪如此激动和强烈。
因为幼年时受到大人的情绪风暴侵害,小小心灵的自尊因此受伤,无法健全地完成自我认同、自我认识,反而将身边的大人对他的压制及控制内化了,甚至把自己也非人化的视为满足别人的服务工具,因此只要听到别人有需求,就会立刻跳出来应允。
这种顺应方式,确实让人误以为自己在关系里能很安全、安心,只要表面上看起来都一帆风顺、没有冲突和不和谐,那么他在关系里就不会经历任何不安,不用在活在恐惧里,害怕另一人会怒目对他,或做出什么攻击的举动。
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在冲突或不和谐中,继续地在关系中对话,找出彼此差异性的平衡点或共识,那么以讨好作为防卫的生存方式,才可能渐渐地松动,内在的胆量也才可能慢慢壮大起来。
否则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感,还是会持续地让自我消退,让我们活在禁忌里,无法在关系中真实地呈现自己。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