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乐的人体内缺少什么,世界上不是缺少快乐而是

这个洞见的重要性不容低估。马斯洛意识到,自己提出的需求层次里,除了短暂的高峰经验之外,还有一个动机。这是一个重大的差异。虽然高峰经验具有庞大的颠覆性潜力,但任何人——不论人生中最主要的动机是什么——都

这个洞见的重要性不容低估。马斯洛意识到,自己提出的需求层次里,除了短暂的高峰经验之外,还有一个动机。这是一个重大的差异。虽然高峰经验具有庞大的颠覆性潜力,但任何人——不论人生中最主要的动机是什么——都有可能体会高峰经验(就如同任何人不论最大的动机为何,都可能短暂经历饥饿、寂寞或自尊低落)。尽管许多被马斯洛归类为「自我实现者」的人士通常受健康与成长所激励,但最能驱使他们前进的,似乎是对超然的经验与价值观的持续追求。重点在于,这些人的主要动机并不是幸福,其实,许多人在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性(这样的远见往往出自高峰经验)时屡战屡败。

隔年与人本心理学家威勒德.弗里克(Willard Frick)进行访谈时,马斯洛进一步指出,「如今我们谈论自我实现者的不同层次,远比我在十年前设想的还要多」。他提到自己认识一些人「什么都不缺……但还是非常不快乐,不知该何去何从,到处跌跌撞撞,干尽蠢事。」他表示,这种人与满足自身需求的人不同,后者没有神经症状,也能妥善运用自身能力,但就「只是健康而已」。

接着他指出了另一种人,这些人达到了自我实现,但也同时是「超越者」。就马斯洛而言,这种人的价值观意味着通往启蒙的「含识之路」,「也就是帮助全人类或帮助他人……以及单纯为了他人与自己而成为更好的人,最终超越自我」。

马斯洛认为,超越者的「超越动机」是更崇高的理想与价值观,凌驾于基本需求的满足与独特自我的实现之上。这些超越动机包含致力于自我以外的天职及奉行终极价值观——即存有价值观。马斯洛列举的存有价值观包括真相、善良、美丽、正义、意义、趣味、活力、独特、卓越、单纯、优雅与完整。

据马斯洛观察,超越者被问及动机与人生的意义时,经常提到这些价值观。他们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在天职上,没有进一步的原因;这些价值观不是为了其他事情而生,也不是达成其他目标的手段。当马斯洛问,「你为什么如此在乎正义?」他们会回答,「不为什么。」马斯洛相信,「统合需求」(metaneeds)的满足是「预防疾病与达成最完整的人性或成长」的必要条件,

在论文中,马斯洛概述了超越者与「健康的自我实现者」之间的一些差异,强调非超越与超越的自我实现者都具有他最初定义的自我实现特质,但同时也透过下列方式超越了这些特质:

? 对超越者而言,高峰经验与高原经验(plateau experience)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生活的高潮,是生命的认证,也是人生最珍贵的一面。

? 超越者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自然地使用存有语言,而这也是诗人、神秘主义者、先知、虔诚信徒与生活在永恒面向中的人所使用的语言。

? 他们觉察俗世万物的神圣之处,同时又能以实际、日常的角度看待它们。他们能随心所欲地神圣化所有事物,从永恒的角度看待万物。这种能力会在个体透过健全的方式区分外在现实与内在世界时产生,而不是与现实的感知相互排斥。

不快乐的人体内缺少什么,世界上不是缺少快乐而是

? 他们更有意识且谨慎地追求存有价值,例如完美、真相、美丽、善良、和谐、二分法的超越、存有乐趣等。

? 即使第一次见面,他们似乎也能体察彼此,立刻亲近与理解对方。

? 他们对美的敏感度较高或倾向美化所有事物,包含多数人视为丑陋的事物。

? 比起「健康」或务实的自我实现者(其与超越者一样也达到了完整),他们更能够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世界。人类为一体,宇宙为一体,一些超越者不再具有「国家利益」、「我父亲信奉的宗教」或「不同阶级的人或智商」等观念,一些则是轻而易举地超越了这些观念。

? 如同对神圣的感知,超越者天生比自我实现者具有更强烈的协力倾向——对于不同的内在、人际、文化与国家。协力的观念超越了自私与无私的二分法,并将这两者归纳在更高层次的概念之下。他们超越了竞争、零和与非赢即输的认知。

? 他们比一般人更频繁且更轻易地超越自我。

? 超越者不只跟大多数的自我实现者一样讨喜,也更容易感受敬畏、超凡脱俗与尊敬他人。他们比一般人更常出现「这个人真了不起」的念头。

? 超越者远比其他人更容易创新,更容易发现新奇的事物、洞察真正的可能性与挖掘潜力,进而把握可能成真的机会。

? 超越者比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更不「快乐」。他们有可能更容易感到着迷与经历更强烈的「幸福感」,但也跟健康的自我实现者一样容易(或者更容易)对人们的愚蠢、自我挫败、盲目、残酷与短视近利感到无尽悲伤(即存有悲伤)。超越者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或许是因为他们如此轻易且清晰地看见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对比,而原则上,要创造理想的世界其实非常容易。也许这是他们得以直观世界之美、人性的神圣可能性、诸多不必要的邪恶与美好世界的必要条件,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是为了成就良善的人性,而不是为了达到更高的智商或精通某种高端技术工作。

? 超越者更容易同时处于匮乏境界与存有境界之中,因为他们远比一般人更能轻易神圣化所有人。每一位超越者都可轻易与直接地感知所有美丽的人类、甚至生物与非生物的神圣性,而且久久不能自己。

? 超越者会发现,自己拥有越多知识,就越深刻体会神秘、敬畏、谦逊、绝对的无知、崇敬与奉献。多数人追求知识是为了减少困惑与焦虑,但对于有过高峰经验——尤其是达成自我超越的人——及自我实现者而言,神秘感并不吓人,而是具有吸引力与挑战性。

? 超越者比一般人善于欣赏优秀的创作者(有时在人们眼中显得荒诞不经)。相反地,超越者也比较有能力识别行事古怪但缺乏创造力的人士。

? 超越者通常比较能够「接受邪恶」,他们了解这在完整的神圣意义上有时是不可避免且必要的。这样的认知意味着个体对邪恶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也会产生更强烈的同理心,并且做出更坚定的反抗。在此层面上,深刻的理解代表更加果断与更少的冲突、矛盾与遗憾,因而促成更敏捷、肯定与有效的行动。超越者虽然怀有同理心,但也能在必要时击退邪恶之人。

? 超越者通常自视为才能的载体、超个人的工具。这表示他们以客观或超脱的态度看待自我,而非超越者可能会认为这是傲慢、浮夸甚至是偏执的表现。

? 不论在有神论或无神论的意义上,超越者往往「虔诚」或「注重精神层面」,而这并不包含历史、传统、迷信或体制上的意涵。

? 超越者可以轻易超越自我意识、自我与认同,达到高于自我实现的层次。未能达到超越的自我实现者的主要特质为自我认同强烈、十分清楚自己是谁、要往哪个方向前进、渴望得到什么、擅长什么,总括而言,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善于做自己与忠于真实的本性。然而,这些特质不足以描述超越者。他们无疑如此,但也不仅是如此。

? 超越者由于比一般人更能感知存有境界,因此拥有更多的终极体验、更容易入迷与沉醉,如同孩子对水面光线折射出的彩虹、沿着玻璃窗滑下的雨滴、平滑柔嫩的皮肤或缓慢蠕动的毛毛虫感到惊奇不已。

? 超越者倾向无为,健康的自我实现者则较为务实。存有认知使一切变得更加不可思议、更加完美,就如它应该要有的样子。因此,超越者没有改变事物本质的冲动,更别说是改善或侵扰了。他们倾向静观万物,顺其自然。

? 「后矛盾」(postambivalence)往往是所有自我实现者都具备的特质,而且更有可能见于某些超越者身上。 「后矛盾」一词出自佛洛伊德理论,意指全心全意与毫无冲突的爱、接纳与表达,而不是「爱」、友谊、性或权势中常见的爱恨交织。

? 随着性格日益成熟,个体会越来越重视更高层次的报酬(「超越报酬」)与奖赏(「超越奖赏」),而非金钱与赞赏。当然,大部分的自我实现者能将工作与乐趣融为一体——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就此而言,他们从事所爱的兴趣与本质上令自己感到满足的工作而获得报酬。然而,超越者除此之外,还会主动寻求更有可能带来高峰经验与存有认知的天职。

整体而言,「超越者」的特质呈现了完整的「Weltanschauung」(德文,意指「世界观」),类似马斯洛所谓的「健康的童心」或「再生的天真」,其「真正整合了个体的所有层面」。这种世界观满足了安全与成长需求,但也超越了它们。超越者在匮乏境界与存有境界之间来去自如。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