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问学生:大部分的人都举手了,这也显示有许多人对自己很容易有负面观感,或者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成就和价值,都感觉裹着一层伪装,总有一天有人会识破:「我不过就是个空心菜!」其实,有这些感受,不外乎是我们已经摄取
我在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问学生:
大部分的人都举手了,这也显示有许多人对自己很容易有负面观感,或者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成就和价值,都感觉裹着一层伪装,总有一天有人会识破:「我不过就是个空心菜!」
其实,有这些感受,不外乎是我们已经摄取了多年对自我负面评价的话语,转而成为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像是:「就凭你?你还是算了吧!」「你不需要去做这些事,你也做不到这些事!」「你真的可以吗?我觉得你还是省省吧,免得丢脸!」大多数的人,在安全感课程的演练过程中,都很容易发现自己已经习惯对自己说出否定又伤人的话语,也一直感觉自己带着面具生活着。为了免除心中那份「我不够好」的魔咒,有些人拼命学习,却依旧逃不出这魔掌。
那么,你能不能问问自己:
首先,我想告诉你:你之所以无法停止焦虑,也许就是因为你从不曾稳定地认同自己。
在我的著作《做自己最好的陪伴》一书中,我把这样类型的人称作「认同上瘾症」,也就是他们会不断渴求他人认同,但内在的认同银行却无法储蓄,像是破洞一样,一下子补足了,过没多久又饥渴地向他人索取,因此他们经常处在无法停止焦虑的状态里,担忧自己可能会失去工作、失去朋友或失去一段感情。
虽然心理学没有明定这病名,但我还是想用这概念来描述这广泛存在的现象。因为不曾稳定拥有被爱与支持的安全感,因此你内心里容易充满恐惧与焦虑,总担忧着:「如果我不够努力,就可能会被抛弃」「如果我不够认真、不够完美,将会失去他人对我的爱」。
虽然它并不一定像物质成瘾一样会直接破坏我们的神经功能,但在长期压力与焦虑情绪下,我们已让神经系统影响心情的激素、内分泌系统,甚至连消化功能都会出现问题,也削弱了免疫系统,甚至阻碍自己认知思考的能力,困住身心的如常展现。就如同我在前文提到的身心容纳之窗,向外渴求认同的压力经常将你原本稳定的身心状态逼出窗外,因此让你的心思更难以安定,而恶性循环地使焦虑的情境不断在生活中重演。
我相信,你不太能理解的是,我这么努力,为何焦虑依旧紧追在后?
虽然你已尽量「做好」每一个角色,好女人、好女儿、好媳妇、好员工……但因过度忽视自己的感受,甚至忽略身心疲累与超支的警讯,其中的不良后果其实是失去自我,甚至失去身心的平衡。当你把认同建构在他人身上,期待又渴望他人对你的正向回馈,就容易在人际互动中缺乏界限,容易以他人观感为主;在依赖他人的认同维生的情形下,失去自我判断的准则,也失去自我价值感,以致自己只能在他人的眼光中沉沉浮浮,经常感觉挫败无力,不了解为什么自己已经很努力,却无法稳定获得认可,甚至其他人都看不到?
看到这里,你可能开始纳闷,究竟什么样的环境会导致「认同上瘾症」呢?
在我的实务工作中,发现以下五种情形,容易让孩子在成长中缺乏自我感,又怀疑自己被爱,就更容易成为「认同上瘾症」的高危险群,这些情形分别是:
1.男尊女卑的家庭
女性经常因为地位低又没有价值,而感受到自我生存不易或被抛弃的危机,有时候为了生存以及获得认可,会拼命讨好他人。
2.有过度优秀的手足
优秀的手足会直接挤压到大人对你的关注,让你觉得你怎么做都不如他们,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认同。
3.曾经有过被排挤、被霸凌经验者
被同侪排挤跟霸凌时,对自我认同的损伤很大,因为你无法在原本归属的群体里认识自己,也感觉自己被群体接纳时,仍会习惯否定自己。
4.严厉又缺乏支持的教养
家里有严厉权威的形象,很多事情必须以他为主,因此你不太有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能有自己的声音。
5.失去功能的家庭
在家庭里,父亲与母亲并没有担负起教养、照顾与保护的功能,他们可能生病、失和,或反而需要依赖孩子,而让孩子无法好好当个孩子,又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够,得不到足够多的肯定,成长的需求更没有被好好满足。
简单来说,就是在成长过程里,你经常长时间感觉自己的感受被忽略、被否定,你经常有会被抛弃的感受,这样的环境无法给你足够的安全感,也因为你没有足够归属感的保证,自我的成形就变得脆弱。
很有可能,你的父母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缺席了,不论是物理的缺席,还是心理的缺席。有很多孩子童年时就被迫当着大人,因此遗失的童年,让自我无法好好长出,也让自我无法好好感受被爱,因此,停下认同上瘾症的终极作法,是你可以重新拥抱自己,给予自己安定得像是大人般的支持与抚慰。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shikong123678 备注: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beiquming.com/1006.html